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简单介绍


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简单介绍

文章插图
1、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
2、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
3、青花瓷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来自海外 。元代青花瓷之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突飞猛进,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了来自海外的色料,明朝中前期也同样 。专家称这种色料为“苏麻离青”、“苏渤泥青”等 。
4、它是锰含量较低,铁含量较高的钴料,故而能烧制出漂亮的青色花纹图案 。有学者从“苏麻离青”从发音上说,这种色料来自索马里,也有说来自苏门答腊 。但是,一般认为,“苏麻离青”来自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一带 。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青花顾名思义,收藏界把以金属钴为单一呈色剂在白釉底色上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俗称为青花瓷,青花有时并不是单一呈色,还与其他彩色相配,如同一器物上有红有兰,则被称为青花釉里红,此外还有青花五彩,青花加彩等 。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
扩展资料: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
【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简单介绍】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 。作者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 。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 。宣靖款端庄刚劲 。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 。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