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指的是什么?


魏蜀吴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东汉末年以后的三国鼎立:魏国 蜀国 吴国
魏国(曹操),占据北方,西凉等中国大部分地方 。
汉(刘备),一般称之为蜀汉 。占据巴蜀,云南等地 。
吴国(孙权),占据江东和荆州的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 。
魏蜀吴,魏始于曹操 他的儿子曹丕 费汉室称帝
蜀刘备,曹丕废汉帝后 以皇叔身份自立为帝
吴,孙权,曹丕篡位后 自立为帝
魏蜀吴
大家都很了解三国的基本势力划分,三国的交界处是汉中、荆江、和长江东段,其中蜀汉南北皆有重镇易守难攻(北有汉中,南有永安)且“蜀道难于上青天”整个蜀汉的地形十分利于防守,而东吴更有长江天险,且有最强大的水军力量最为保证,也是防守型的势力 。而只有魏国几乎没有什么天然地理优势,经常容易陷入被两面夹击的窘境中,可是笔者认为,这并非其不利之处,恰恰是成就其最终后期统一的原因 。因为没有地理优势的保证,敌军随时都可进犯中原,所以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要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陆军保证战备,又要时刻警惕蜀吴联合进攻,要想尽各种办法分化和瓦解敌军联盟关系(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佩服诸葛亮``如果他的联吴抗曹的策略能被东吴认识到,也许历史会上演蜀吴争天下的好戏),正是这种长期的生存忧患意识状态下,中原地区的势必须得更加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队,而蜀和吴的统治者在后期安于现状,希望凭借地理优势把自己的势力保持下去的心态十分明显,无心进取中原 。中原的势力则相反,如果不彻底打跨具有天险的敌对割据势力,他们的安乐生活就始终没有保证,因此统一全国是他们无法推卸的责任 。这就是地域的优势最终成为祸害其国家的原因 。
1、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 。
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
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
2、蜀汉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 。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 。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 。
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 。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
【魏蜀吴指的是什么?】3、东吴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 。
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 。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 。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
上图是魏蜀吴三国行政区在当今的位置 。
扩展资料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 。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 。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 。
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 。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