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三百字故事


孔子拜师的三百字故事

文章插图
孔子年轻的时候 , 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 , 三十岁的时候 , 他离开家乡曲阜 ,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 孔子风餐露宿 , 日夜兼程 , 几个月后 , 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 , 孔子看见一驾马车 , 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 穿着长袍 , 头发胡子全白了 , 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 , 问道:“老人家 , 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 , 有些纳闷 。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 , 特地来拜见老师 , 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 , 听说你要来 , 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 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 , 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 , 跟您学习 , 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
从此 , 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 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 , 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 , 含义深刻 , 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
扩展资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
【孔子拜师的三百字故事】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 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 , 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 , “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 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 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 , “举一而反三” 。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 ,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 , “仁”是“礼”的内容 , 有了“仁”的精神 , “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 , 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 , 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 ,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
孔子62岁时 , 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 , 发愤忘食 ,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 , 历尽艰辛 , 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 , 还险些丧命 , 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 , 仍然乐观向上 , 坚持自己的理想 , 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 , 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 , 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 , 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 , 师襄子又说:“可以了 , 你已于其数 。”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 , 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 , 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 , 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于是 , 孔子反复的钻研 , 体会琴曲的内涵 , 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 , 才罢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