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师通用版教案范文( 四 )


师:若是该成求U和R呢?公式应该作什么变化?
【初三物理教师通用版教案范文】生:U=IR , R=U/I
师:很好!从公式R=U/I我们可以发现 , 要想求导体的电阻 , 只需要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量出该导体的电压和电流 , 就可以求出该导体的阻值了 。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 。同学们要记住它 。
师:至于公式R=U/I , 能否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 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生1:好象可以的;
生2:不行 , 以前学过:导体的电阻是本身的一种属性 , 其大小决定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
师:看来这为同学的基础知识很牢固啊 , 讲的很好!我们对物理公式的理解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 , 而要考虑其物理意义 。式子R=U/I , 只是一个计算式 , 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流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 不能单纯理解成正比或反比 。
师:其实大家只要想想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即可明白:当电压为0时 , 导体的电阻也会随之为0吗?这么容易就获得“超导体”这是很荒谬的事啊 。
生:哦 , 原来是这样的 。
师:同样地 , 对于式子U=IR , 应该怎样理解?你们能够解释一下吗?
生:这个也只是数值关系而已 , 电压并非与电流、电阻成正比 。其实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 导体两端在不加电压时 , 电流为零 , 但是导体的电阻却不为零的 。
师:解释得很好 ,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清楚了 。
初三物理教师通用版教案范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 , 浮力;第二 , 物体的浮沉;第三 , 浮力产生的原因 。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 , 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 , 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 , 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 , 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 ,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 , 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 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 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 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 , 多数学生上进心强 , 学习态度端正 ,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 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 , 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 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 , 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 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 , 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 , 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 提高课堂效率 ,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 , 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