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手赐名啊!!!!急急急!!(11)


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取一瓢饮”
此前的“与世界对话”系列图书《与墙对话》《与门对话》《与窗对话》三课问世之后 , 我又整理出了《与橘对话》《与枣对话》《与苹果对话》《与叫卖声对话》四课 。
六年级的叶悠然在《与叫卖声对话》课后完成的习作一开头便自出机杼——
一串串的叫卖声后面跟着一串串省略号 , 一串串省略号将叫卖声带入一串串小巷 。然后 , 省略号断成了逗号和顿号 , 连成了破折号 , 叫卖声便活了起来 。(《小城叫卖声》)
这省略号、逗号、顿号、破折号 , 源自汪曾祺、萧乾、北岛他们记忆中的叫卖声 , 源自苏州姑娘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 , 源自昆明街头收破烂的吆喝声 , 然而 , 这如此独特的表达方式却是她自己琢磨出来的 。
在陈天悦的童年记忆中 , 外婆家卖年糕的叫卖声 , 她听出了仄仄平平与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 这苍老的古音属于南村;仄仄平平 , 这老土的叫卖声属于东村 。(《卖年糕》)
两个小女孩借着标点或是平仄 , 就抓住了叫卖声的特征 。这是她们找到的支点 。这样的语言也是有概括力的 。
而六年级的袁子煊感叹叫卖声的魅力正在消失——
方言的味道没有了 , 全都是正宗的普通话 。那份方言的情趣不见了;那种尽管听不懂 , 但依然喜欢的感情不见了 。再也没有过山车般的语调 , 没有蝴蝶般的尾音 , 没有哪句话能像剪着春风的燕子 , 在买者的心中激起圈圈涟漪了 。(《我在桥西》)
从“深巷明朝卖杏花”开始 , 《与叫卖声对话》这一课 , 穿梭在古今中外的叫卖声之间 , 昆明街头和北京街头收破烂的不同叫卖声 , 上海街头和巴黎街头卖橘子的不同叫卖声 , 给孩子们带来了新鲜而奇异的体验 , 这与他们在这个时代熟悉的电喇叭里循环播放的叫卖声如此不同 。通过前人的记忆 , 通过一篇篇精彩的文本 , 他们获得了自身未曾亲历过的体验 。他们的触角延伸到了张爱玲、都德、夏丏尊、张恨水的世界 , 在前人丰富多样的语言中一次次浸润 , 就好像那些过往的时间也从他们的身体里流淌 , 通过语言 , 他们与前人建立了永恒意义上的连接 。这种连接是无意之间完成的 。不同孩子汲取的滋养也不同 , 养分的多少也有差别 。但正是在这样的连接中 , 他们得到了淘洗 , 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 。
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连接 , 孩子要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 , 确是难乎其难 。孩子的世界不是从零开始的 , “与世界对话”课强调文本至上 , 必须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本中找到可供孩子阅读、参考的文本 , 让他们看到江河奔流入海的样子 , 他们可以取一瓢饮 , 也可以挑一担回去 。每个孩子的能力、造化不一样 , 得到的也会不一样 。但让他们看见是第一步 。
语言、想象、审美都是一代一代的积累 , 正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名句 , 也是“积累性的突破” , 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 。
从别人的灵感中来 , 到自己的灵感中去
人文教育就像一个酿酒的过程 , 老师、学生、文本、课堂……彼此对话 , 产生的是化学反应 。我想起散文家王鼎钧的一句话:“从别人的灵感中来 , 到自己的灵感中去 。”灵感的这个“灵”字最难解释 , 但这个“灵”字一定与心灵有关 , 我一直相信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的“人类共有一个心灵” 。我们与世界对话就要打开自己的心灵 , 融入人类的心灵中 , 不再孤立于人类之外 , 用最好的语言将自己的心灵表达出来 , 分享给其他人 。这是最美的过程 , 也是最奢侈的过程 。
陈天悦“与苹果对话”的习作《苹果的思想》中想到了梭罗《野苹果》中啃苹果苗的牛 , 她这样写:
掉落的苹果擦亮了老牛惊喜的瞳仁 , 挂在苹果树枝头的果实是老牛童年时的向往 。许多年前 , 小牛与苹果树的相遇 , 使它们的心自幼连在一起 。老牛听懂了苹果的第一语言 , 大口吞下 , 味道香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