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手赐名啊!!!!急急急!!( 十 )


让母语有光 , 有声 , 有色 , 有味
2021年暑假 , 我和孩子们去昆明寻找西南联大 , 这是他们期待已久的一趟游学之旅 , 有的孩子读了不少相关书籍 。我们住在文林街上 , 每天走过西南联大师生走过的街巷 , 穿过他们念兹在兹的翠湖 , 我在读孩子们写出来的习作时 , 心中有许多感想 , 他们的表达常常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语言上 , 他们接通了遥远的旧时光 , 他们笔下流淌出来的一个个象形文字 , 一个个语词 , 一个个句子 , 一个个段落 , 都似乎有了光 。小小年纪仿佛真的读懂了西南联大的心灵 。八年级的金恬欣在《红绿黄》中这样写——
世界不收门票 , 白话在文林街肆意生长 , 就像雨季绿得欲滴的芭蕉 。某个不知名的茶馆里 , 一篇篇小说悄然诞生 , 横竖撇捺都散发着核桃糖、宝珠梨的清香 , 接受过“玻璃”的润泽 。文字里鸡零狗碎的桥段慢慢织成一张网 , 初见时陌生 , 重温却像是阔别多年的老友……
有时学生飞奔着去上课 , 年轻的脚步踏起飞扬的尘土;有时教授骑马去教书 , 嗒嗒的马蹄溅起四散的水花 。他们随心所欲 , 从不担心都市红绿黄的天罗地网将人束缚其中 。从宿舍去教室 , 不知第几百次走过文林街 , 简陋的街巷 , 永远坐满学生的茶馆 , 卖米线加西红柿鸡蛋的摊贩 , 小巷里开沙龙座谈的先生 , 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滑稽最迷人最有市井风的街景 , 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智慧最哲学最有逻辑的街道 。
八年级的赵馨悦在《停课赏雨》中这样写:
晴天如一篇篇论文……草地上走过华罗庚先生 , 一脚东倒一脚西歪地走着 , 似乎在对比晴天中的联大 , 雨天中的联大 , 一会儿晴天更好 , 一会儿雨天更好 , 一个拼抢的世界 , 在先生的肩头左右打转 。这时金先生的肩头也动了一动 , 说:“对不起 , 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 , 捉出了一个跳蚤 , 捏在手指里看着 , 甚为得意 , 仿佛手中捏的不是跳蚤 , 而是逻辑学 。
六年级的叶悠然在《笔记本》中这样写:
“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 汪曾祺大大咧咧 , 不记笔记 , 但我相信总有一位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了这句话 。这联系是翠湖吗?不 , 在翠湖之前一定还有什么……有一本笔记本叫《闻一多论唐诗》 , 而我看见的那一本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笔记本的第一页是薄薄的铁皮 , 铁皮里的秘密 , 翠湖的鱼不知道 , 茶馆里的汽灯不知道 , 昆明的雨只知道一点点 。我没有缅桂花可以闻见这些秘密 , 却从土坯墙中发现了一星半点 。笔记本里的“停课赏雨”四字 , 无意间让学生明白了这个秘密 。
八年级的付润石在《闲谈》中这样写:
大雨下起 , 落在文林街上银杏树上铁皮顶上茅草顶上琅琅的读书声中 , 如此静寂 , 如此恬淡 , 而在联大的校舍里 , 无论少年听雨、中年听雨还是老年听雨 , 都已经包含在“停课赏雨”的粉笔大字上了 。
当孩子们在匆匆忙忙的旅程中写出这些文字 , 我相信他们已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支点 , 他们的母语不是流水账 , 不是百度词条 , 他们的母语是有光的 , 有声的 , 有色的 , 有味的 。短短的几年间 , 光线、声音、色彩、气味……渐渐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笔端 。这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副产品 , 却成了他们继续与世界对话的支点 。想象力、审美力和思想力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将来 。德国 社会 学家马克斯·韦伯说 , 人悬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 。与世界对话 , 就是最终编织起这样的意义之网 , 将自己融入人类当中 , “学会在语言中栖居” 。
孩子的语言不是天下掉下来的 , 是日积月累 , 一步一个脚印 ,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慢慢酝酿出来的 。他们不是天纵之才 , 而是汲取了前人精神生命的养分 , 终于用自己的语言在与世界对话这条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这一步来之不易 , 这一步十分宝贵 , 所以 , 我十分看重这一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