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座次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祠( 四 )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廉蔺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
(3)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
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代农历十月 。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序数纪日法 。《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 。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 。”“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月相纪日法 。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
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
人的称谓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古人幼 。
古代纪年纪月级日纪时法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 。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 。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 。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 。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以表序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 。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 。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
纪月法
1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 。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 。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
纪日法
1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已(即十三日) 。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 。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4)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 。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十二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