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教案 高考高三语文教案( 三 )


2.引导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翠翠是作家沈从文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 。这一形象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据说是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子,但又超越了生活原型 。作家说这一人物“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孩子脱胎出来 。”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 。”(汪鲁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 。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小说以几个端午节将几个生活片断联结起来,表现翠翠的爱情发展过程 。十五岁的那个端午,龙舟下水预订的鼓声把翠翠带到了两年前的端午,在那一天她遇见了傩送 。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她情窦初开的感觉,非常优美,正如古代诗词中所描绘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
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13章至15章故事发生在翠翠十五岁的那个夏天 。
课文开始部分,翠翠孤寂的心中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这既与她深藏心中的相思之情有关,又与边城封闭的环境有关 。日渐成熟的生命与长时间缺少变化的环境产生了不和谐,因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翠翠惆怅与悲哀应当被视为健康的心理,因为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
课文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 。“梦是愿望的达成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这是一种健康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
课文节选部分尽管篇幅有限(约占全书的七分之一),却比较细致地反映了主人公翠翠生活在爱情世界里的心灵轨迹 。
3.运用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可以重点阅读P28——29祖父与翠翠关于有人在对溪高崖上唱情歌的一段对话,以及P30吹竹管引出的一段对话,从这两段对话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二人的内心世界 。
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可以参照课后练习三 。练习题较难,教师可对做题方法作一些点拔 。
4、训练示例 。
课文中大量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又夹杂了不少典雅的文言 。阅读下面一些语段,说一说它们的语言特色
A.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 嘘”!啭着它的歌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
B.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人一到黄昏就嗡嗡地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 。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方把烟包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听话 。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 。
C.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翠翠还记得先前祖父说的笑话 。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
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