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教案 高考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就是课堂的介绍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精心设计课堂介绍,巧妙地介绍新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 。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1
一、说教材: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
故事讲的是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凸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
【高三语文专题教案 高考高三语文教案】二、说教法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课文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异常情绪的描写反映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爷爷的依恋 。第二章爷爷误以为晚上听到的歌声是天保“走马路的第一着”,他为孙女的幸福进城打探,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唱歌的是弟弟傩送,而哥哥却主动放弃追求,外出闯滩 。第三章主要写爷爷和翠翠再也听不到夜晚的爱情放歌的不同心态,表现翠翠对真挚爱情的期盼和爷爷为翠翠爱情生活的担忧之情 。所选三章虽内容各有侧重,但却以怀春少女翠翠对爱情的期盼为主线,着重表现了祖孙两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 。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 。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她神往为爱情而性格强硬的母亲,幻想着能像她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 。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 。这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的女孩子 。她正当婚姻,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不能忘记”;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辞的表明态度 。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她会把自己未来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 。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 。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 。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 。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份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外孙女不乐意,他决不勉强;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会为自己将死去而忧心不已 。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的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