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教案 高考高三语文教案( 二 )


3、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情,特别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小说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 。游记散文式的写景方式,使得本文随情节推进的不同阶段所写的景物渲染了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 。课文开头通过对黄昏景象的描绘,勾勒了一幅颇具原始风味的江南小镇黄昏图 。这里有绚丽的色彩,有江南农村特有的气味,有回归的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这些景物,都是作品中的人物翠翠眼见耳听的景物,它们生动地渲染了这位少女此时此景的“此情” 。作者用“桃花色”来写她眼中所见的天空的薄云,让她去聆听乡生意人回归的杂乱的声音,尤其是让她谛听在中国文学中被当作“闲愁种子”的杜鹃的叫声,这不仅烘托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此情此景中纷繁杂乱的情绪(思念有数面之缘的傩送),表现了怀春少女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且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联想又增添了小说优美、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 。对翠翠迷糊梦境的描写则颇具寓意:象征原始人性美的白塔与象征爱情的虎耳草交织出现,暗示了翠翠内心对亲情的真挚依恋与对爱情的朦胧追求 。而且夜草莺的啼叫声,不仅渲染了翠翠对追求幸福爱情的母亲的神往,也暗示了当夜傩送会“走马路”,也预示了他会象这只草莺一样,“不久之间”便会“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
三、说学法:
学习本文,要点有三:
一是认识小说所反映的另一种“人生的形式”——居住在乡野中普通人的纯朴的人性 。

小说的标题“边城”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小说所讴歌的是一种乡风淳朴的“边地文明”,这种文明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对立面出现的 。小说中的人物寄托了作家对理想的生存方式和完美人性的理解 。因此,认识小说中所表现的纯朴的人性是本课学习的第一个重点 。
二是认识小说中运用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
小说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非常细腻 。作家描写人物心理采用的方法是传统的手法,小说中大量采用了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波动,小说中还采用了用景物环境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细腻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波澜 。因此,认识小说中运用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是本课学习的第二个重点 。
三是了解作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的语言 。
作家沈从文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文体家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水边文学”的代表 。小说中的语言独具特色 。文中既大量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又夹杂了不少典雅的文言,这种语言有别于“五四”以来占主流地位的欧化语言,显示出本土语言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了解作家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的语言,是本课学习的第三个重点 。
四、说教程
1.认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 。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 。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
淳朴的民风
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 。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 。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 。
完美的人性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 。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 。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总之,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 。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