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教案 高考高三语文教案( 六 )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 。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 。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 。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续)
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3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 。《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 。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 。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 。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 。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
2.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