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活动及养生原则( 三 )


贴福字
贴福字 , 是传统年俗 。每逢新春佳节 , 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 , 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 , 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 ,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 , 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 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 , 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 。
逛庙会
春节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春节俗称过年 。除一般年俗外 , 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 , 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 , 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 , “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万岁山春节大庙会”(农历初一至十六)都是国内有名的庙会 , 最富有过年的特色 。
【春节的传统活动及养生原则】扭秧歌
秧歌可追溯到明初 , 当时 , 为了庆祝二世祖赵通承袭爵位 , 于是创练了秧歌 , 舞唱于庭 , 十分热闹 , 自始 , 秧歌开始流行 。秧歌的前身起源于农事活动 , 从一种普通的歌咏活动演变到至今的舞蹈形式 。春耕时节 , 妇女儿童 , 一大波的人上山插秧 , 人们为了娱乐 , 便敲鼓打锣 , 竞相歌咏起来 , 因此 , 秧歌最早是一种唱歌的形式 , 后面加了舞蹈和戏剧 , 并开始流行于我国南北方各地 。
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 , 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 , 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 , 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在过会时 , 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 , 摆上茶水、点心 , 放鞭炮道辛苦 , 表示慰劳 。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 , 或表演答谢 。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 , 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 , 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 。步子变换为走八字 。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 , 仍有组织排练的 。在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
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据传说 , 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 , 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 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 , 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 , 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 , 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 , 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 , 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 , 高丈余 , 各衣五色 , 每一狮子 , 有十二人 , 戴红抹额 , 衣画衣 , 执红拂子 , 谓之狮子郎 , 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 , 西凉伎 , 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 , 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 , 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
狮子体型威武 , 被誉为百兽之王 , 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 , 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 , 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 , 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 , 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 , 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 , 在这些节庆中 , 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 , 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 , 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 , 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 , 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 , 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 , 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