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大全( 二 )


教数学的老师大概都身有同感,愈是往高年级走,应用题越是吃力,对于那些硬是不开窍的学生大都是束手无策,责任心强的老师会反复搞题海战术,而稍逊一点的老师则会选择放弃 。在这本书中,对于这个问题同样有指导性的建议,他建议我们从课外书的选择上入手,让那些对数学有诚见的学生阅读有关数学知识与数学家故事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因为数学本身的魅力而首先吸引学生 。有一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谁会舍得半途而废呢?谁不会废寝忘食呢?再说在学习了多种思维后,一些课本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太折磨人吧 。
人的认知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因此,这本书中建议我们带学生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学生自然地理科学的知识,而这些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会了观察和学习的本领 。我很欣赏这种做法,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育,从自然科学开始,从观察入手,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 。只可惜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实现这种理念 。
《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是一本一线教师的指导守则,因此我爱不释手,也是一件精神食粮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3
晚上坐下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 。
第十一条建议是说“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苏氏在这篇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恐怕是每位教师都遇到过的,就是在前一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时都懂的情况下,到了第二天又忘记了,或者是作业会出错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难道仅仅归结为学生不用功,没有到家复习,或者是粗心马虎?看看苏氏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教学实践,绝不是这么简单 。学生当时明白了并不等于记住了,记住了并不等于理解了 。也就是说,面对新的知识,也许当时学生懂了,可他们却没有一个消化或者“反刍”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上,所以第二天会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 。
所以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味一下,会用自己的思考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脑子里放一遍“电影”,这样,学生就会看出哪些地方出现了断挡,他们就会自觉地重新看书或者请教老师,将自己薄弱的环节给补上 。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加工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知识留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就会是深刻而持久的,也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情况 。
如何保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回味的过程呢,关键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所学的内容 。不要怕耽误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心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
说到检查作业,也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因为老师上课时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检查到,而在检查其中的几位时,有些学生还不听 。(这里所说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前一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口头检查 。现在很多老师已经省略掉了这一环节)如何进行检查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条建议(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运用草稿本的方法 。
草稿本是每个学生所必准备的,就是每到上课的时候,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出一些题目,这些题目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再现,而是经过教师的加工和思考,将知识点融入到一些题目当中,这些题目学生答出来必然对知识深入了解,重新思考,并会实际运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动用;二教师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
那么,这些作业教师如何进行评判呢,是每本都看,还是看一部分呢,或者是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呢?苏氏在文中没有写出来,还有待我们老师们去不断摸索 。
也许在后面的建议中会找到答案的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4
英语阅读是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刚接触这门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是很浓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要想学好这门语言,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所以有许多学习者往往会觉得记忆单词很困难,甚至有部分人会产生厌学情绪 。那么随着课程的改革,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呢?通过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