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常识

《资治通鉴》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赐给司马光.这篇序后来保护《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
《资治通鉴》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赐给司马光.这篇序后来保护《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是我过做大的编年体史书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 。北宋司马光撰 。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 。《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 。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 。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 。元丰七年(1084)书成 。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 。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 。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 。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 。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 。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资治通鉴》书影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