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这个节气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既然这样,那你知道夏至这个节气的来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夏至这个节气的来历和习俗介绍,供大家参考 。
夏至的来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
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 。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
<<<返回目录
二十四节气夏至气候与农事习俗
【夏至这个节气的来历和习俗介绍】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是一种对气候的期盼 。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 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民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时末打雷下雨”,这些不科学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观念,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能及时下雨 。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民间常以这一天的天气占验农作物的收成 。如夏至在农历月末或夏至日有雷雨,那是歉收之兆;夏至在日,则是吉兆 。过去还有《夏九九》,以夏至为起点推算时令变化 。夏至标志着盛夏季节的来临,平常人们都把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叫作“三伏天”,与最冷的“三九天”对应,而三伏的日子,是以夏至为依据的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为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 。俗称中午为“晏昼” 。伏天中午,烈日炎炎,农人午饭后总要休息片刻再出工干活,称“歇晏” 。

三伏天,在农事和生活方面也有一些传统的习俗 。三伏天,循俗造酱 。先以小麦粉做饼蒸熟,中间挖一小孔,称“酱饼”,贮存发霉后,在烈日下曝晒 。然后择日将酱饼加水搅拌,称“合酱” 。合酱日,俗忌雷鸣,有“雷鸣不合酱”的说法 。合酱之后须继续曝晒,使酱色浓厚 。晒酱期间,如是晴朗的夜晚,一般把酱钵放在露天处,可使酱味鲜美 。
<<<返回目录
夏至吃面的习俗
据文献记载,在魏臂时,我国已有伏日吃面的习俗 。(魏氏春秋)中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来的 。这段史实中所谓的“汤饼”,就是今天的热汤面片,即今天北京的所言的“揪片儿” 。
<<<返回目录
夏至吃鸡蛋的习俗
夏至时节,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 。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 。
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 。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
夏至为什么要吃鸡蛋呢?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 。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生病吃鸡蛋可以帮助恢复体力 。
鸡蛋不伤脾胃,一般人都适合,更是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的理想食品,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白水煮蛋是的吃法,煎蛋维生素损失较大,未熟的蛋别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