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常识

1、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
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2、等级森严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 。
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3、决战需求神问卦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即使要决战,也要在宗庙进行求神问卦,到了战场还要常常要进行卜筑,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开战 。
4、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属于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类天体(日月星辰)、各类天象(大雩寒暑)等 。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天”有其喜恶,也会因其喜恶而庇佑或惩罚人间的君主 。
人间君主自称“天子”,假借与天的虚构的血缘关系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 。也因此,郊天之祭,成为了两周时期最为隆重的祭祀 。
5、咂酱之礼 中国制酱和食酱的历史悠久,当时的酱叫“醢”,《周礼》记载“百醢”,可见当时制食酱品的发达 。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 。
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礼仪: 1、“九宾之礼” 。

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 。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 。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 。
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 。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2、“跪拜礼” 。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
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 。“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 。
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 ⑵“顿首”:即叩首、叩头 。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

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3、“揖让礼” 。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 。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 。
“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 。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
4、“袒臂礼” 。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 。
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 。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 。
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 。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
5、“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左,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 。
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