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常识民间鬼故事( 三 )


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疾病的治疗,注意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等先兆症状,还要搞好家庭急救和护理 。哮喘病 有哮喘病史的人对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 。
另外,草枯叶落的深秋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致敏源,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慢性支气管炎 由于天气由热转凉,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老慢支”复发 。
因此要改善居室环境,室内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新鲜,并要积极预防感冒 。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可引起急性发作 。
还要科学调理饮食,合理药物防治等 。心脑血管疾病 秋天是心脑血管病多发季节,寒冷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
因此,心脑血管病人秋天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诱发病情加重的疾病 。过敏性鼻炎 秋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花粉和冷空气都是诱发的主要因素 。
因为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很多患者误当成感冒来治疗 。其实鼻炎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和过敏因素,达到脱敏、消肿、通气的效果 。
但对于季节性的发病,可以提前治疗,让病情缓和,使病程缩短 。
秋季饮食养生小常识
1.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
2.中医称“宜食麻以润其燥” 。首先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 。另外,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 。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 。
3.由夏到秋,气温下降,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过于生冷,会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所以饮食上有“秋宜温”的主张,也就是说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
4.海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 。而海苔更是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藻糖酸,可以保护人体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5.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对于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疗效 。
6.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 。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 。
7.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
8.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秋燥易伤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同时可适当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 。
9.初秋时节,气温还比较高,相对比较干燥,进补也应以“清”补为主,适合秋季食用的食品有:
百合: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 。
山药:其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适合食用 。
白扁豆:初秋,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汤服,可消暑热、化暑湿、健脾胃、增食欲 。
藕: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 。有“暑天宜生藕,秋凉宜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的说法 。
黄鳝:入秋食鳝,不但补益力强,对人体血糖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烧鳝段、清炖黄鳝、炒鳝丝、黄鳝粥等均可 。
栗子:有健脾养胃、补肾壮骨的作用 。
胡桃:能补肾固精、温肺定喘,又能益气养血、润燥润肠 。
花生:深秋后花生成熟,用鲜花生仁研沫煮汤服或水煮食用,不宜炒吃 。
红枣:秋食红枣,是滋阴润燥、益肺补气的清补食品,如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同煨食,效果更好 。
苦瓜:苦瓜有清热祛心火,解毒,明目,补气益精的作用 。
莲藕:莲藕味甘,性平,有消炎化淤、清热解燥、止咳化痰之功效
此外,秋季还适合食用梨、荸荠、海蛰、胡萝卜、荠菜、平菇、海带、番茄、兔肉,进补则适宜用黄芪、人参、沙参、枸杞子、何首乌等 。
10.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深秋,天气越来越冷,怎么秋季养生呢?1.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2.补充水份,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3.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4.是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5.是重视精神调养,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6.进补有道,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8.适当早起,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9.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10.适当增减衣物;11.谨防“秋瓜坏肚”,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12.注重食补,进补要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