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最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粽子节、菖蒲节(艾节)、女儿节等 ,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名称最多 , 由来也最多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介绍 ,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的由来 , 众说纷纭 , 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等 , 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
1、纪念屈原
屈原(约前342—前278) , 名正则 , 字灵均 , 一名平 , 字原 。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 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 , 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 , 心如刀割 , 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 于五月五日 ,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 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 ,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 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 , 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
伍子胥 , 名员 , 楚国人 ,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 后来子胥弃暗投明 , 奔向吴国 , 助吴伐楚 ,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 ,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 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 , 其子夫差继位 , 吴军士气高昂 , 百战百胜 , 越国大败 , 越王勾践请和 , 夫差许之 。

子胥建议 , 应彻底消灭越国 , 夫差不听 , 吴国大宰 , 受越国贿赂 , 谗言陷害伍子胥 , 夫差信之 , 赐子胥宝剑 , 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为忠良 , 视死如归 , 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 ,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 便自刎而死 , 夫差闻言大怒 , 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3、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 父亲溺于江中 , 数日不见尸体 ,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 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 ,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 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
4、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 , 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 。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 , 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
5、恶日禁忌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 旦有“不举五月子”之俗 , 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 , 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 , 至免不迁” , “五月盖屋 , 令人头秃”等说法 。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 , 五月盛阳 , 子以(此月)生 , 精炽热烈 , 厌胜父母 , 父母不堪 , 将受其患 。”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 。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 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 , 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
6、与夏季时令相关说

有学者考证 , 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3年 , 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说》中 , 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 。他援引随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日叶正阳 , 时当中夏 。”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 , 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
7、蓄兰沐浴说
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 , 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 , 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 , ……煮梅 , 为豆实也 , 蓄兰为沐浴也 。”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 , 华采衣兮若英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 , 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