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内容 心理健康安全常识( 六 )


六、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并保持真诚的微笑 。
七、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对待学习,善于学习,刻苦钻研 。
以上七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要求我们做到,只要能稳定有效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就达到了基本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人的智力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 。人的智力主要由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所组成 。
二、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心情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处于和谐状态,快乐能使人积极向上、充满希望 。
三、意志健康 其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 。自觉性是指人在行动时意志自主自觉,与之相反的是被迫盲从;果断性是指遇事能当机立断,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自制力指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论和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感情用事 。
四、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言行举止协调自然,有条不紊,落落大方 。
五、友好交往 正常友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人在交往中获得了友谊、愉快和满足,从而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
六、反应适度 反应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给予的应答 。人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敏感,有的迟钝 。正常的反应是既不过于敏感,也不过于迟钝 。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 。
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编辑本段]心理健康包括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 。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 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 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 。
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 。
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
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 。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