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文化素养和常识题目 基本文化素养和常识

文化素养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素养与素质同义,这一说有待商榷吧)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扩展资料:
文化素养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 。
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
素养是后天形成的 。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具备某些素养(尽管我们相信能力和学习的潜能是先天的),而是我们后天渐渐习得的 。它们是循环往复的模式,不是单一的事件或技能 。我们能加以左右,能有意识地、有意地选择素养的实践,而不是依赖自动驾驶仪的“无脑运动” 。
人们对文化修养的理解,多数人把对汉语言掌握的多少、汉语言使用的灵活程度、书面语言的使用能力和技巧看做是文化修养的高低的标准,实际是把文化修养和文学修养等量齐观了,可以说这是一种狭义文化修养的界定和理解 。这是对文化修养的片面理解 。其实,文化修养是指人的综合素质,不但包括对哲学、历史、文学、法律等等社会科学的汲取量,也包括道德修养、艺术鉴赏能力,还包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乃至包括宗教信仰、情感世界 。文化修养是认知世界、感悟世界、创造生活、驾驭生活的综合素质 。

公民文化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智力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所在 。从最基础生活增面,公民的文化修养水平关涉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 。没有好的文化修养的公民,生活是单纯的,是纯粹物质的享受,领略不到精神享受的愉悦,不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学无一不是为完善道德、人格、社会而提出的理论观点 。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代社会文明呼唤人的素质的提高 。
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民族素质的现代化 。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以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
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 。而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人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医乃仁术”,中医教育素以人文和科学教育并重著称 。
中医教育曾造就了有很高人文修养的科学大师,如李时珍的成就其实是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是人文科学给他启示了方向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培养学生在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

尤其是儒学文化,其本身就是以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为中心的,因而人们又称之为伦理文化和德治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海外文化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所看重的就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 。
知识层面的拓展 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创造力从哪里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 。
中医学的理论本来就与中国古典哲学同属于一个体系 。像沈括作为一个“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式的人物,他同时又是一个多才的文学家 。
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在注重道德素质的同时又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