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下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五 )


在以后的教学中 , 我争取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 , 注意基础知识教学 ,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 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 , 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 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 。总结经验 , 查找不足 , 争取在下个学年里 , 取得更好的成绩 。
粤教版七下地理教学工作总结5
本学期担任了七年级的地理课 , 教学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种语言 , 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拐杖”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 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过去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读图、用图感到困惑 , 缺少读图意识 , 没有用图习惯 。粤版教材在每一章节的安排上都实现了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这一特点 , 图像内容的大量增加 , 使之成为新教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 这既符合地理学科特点 , 又符合学生们爱看图像的心理特点 , 同时也对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出了挑战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又养成良好的读图能力呢?首先是看图、指图 。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与图紧密结合起来 , 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地名或地理规律 , 基本上都应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 , 或了解分布特点 , 指图要迅速准确 。不同类型的图 , 看和指的要求也不同:
1、对于地图 , 要求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 。
(1)识图例和注记 。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 , 它是由各种图例、文字、数字、颜色等符号系统组成 , 识图例是为了明确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
(2)确定方向 。即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定方向主要应解决地理事物“在哪里”?
(3)建立比例概念 。以所用比例尺的大小 , 来衡量该图反映的空间大小 , 事物的详略程度 。通过对地图的看和指 ,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建立丰富的地图表象 , 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 , 产生广泛的地理想象 , 加强学生有意义的理解记忆 。
2、对于统计图 , 要求学生按照“看图名--看坐标--看数据--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的步骤来看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线段、曲线、降水多少等 , 培养学生善于从统计图中寻找关键的数据 , 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规律 , 从而解释地理现象 , 分析地理问题 。如讲到热带气候类型 , 看“热带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 , 明确气温曲线、降水量多少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得出:气温曲线变化不大 , 四地都是终年高温;四地降水量的多少不同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四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
3、对于景观图 , 引导学生从种类、数量、形态、色彩及时间变化等方面看和指 。如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图 , 由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 , 使西侧沿海平原的湿润景观与东侧的荒漠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二是读图、填图 。在图上明确了地理事物的名称后 , 就要对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熟读、多写增强记忆力 。如学习七大洲、四大洋这一节 , 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反复读 , 然后在填充图册上填写 , 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 以避免张冠李戴现象的产生 , 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是板图、绘图 。
在教学中 , 我注重地图和教学内容的结合 , 结合图提问 ,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地图信息 , 通过地图信息让学生发现问题 , 养成读图思考的习惯 , 通过师生双边共同活动 ,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 吸引学生注意力 , 又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去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 , 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更能使学生直观地记住各种地形名称及具体位置 。比如在讲“中国的地形”这节时 , 我先把中国的轮廓图画在黑板上 , 然后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印一幅中国的轮廓图 ,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 接着我在黑板上示范填出根据走向划分的几种类型的山脉名称 , 学生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 , 最后相互比较 , 让学生选出最佳“作品” ,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 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总之 , 地理教学过程中读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 通过读图 , 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可在图中感悟地理事物 , 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日之事 , 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