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心理科哪个医院好 患者求死 湘雅医院心理科价格




文:今日女报/凤网采访人员 陈炜 张秋盈 李诗韵
3月10日,49名新冠肺炎患者集体出院——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管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宣布休舱,意味着该市14家方舱医院全部“关门大吉” 。
听到这样的好消息,34岁的聂斌既兴奋又担忧 。作为湖南驰援武汉的国家心理医疗队成员、湖南省脑科医院心理咨询师,他深知,“医护人员的又一场硬仗即将到来” 。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在抗“疫”的同时,国家卫健委多次提及疫情防控中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并与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心理援助和社会服务工作 。
2月21日,聂斌与同院的15名医护人员(其中7名心理咨询师)以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邵阳市脑科医院、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的50名专家组成湖南首支国家心理医疗队,奔赴武汉、助力“心”生 。

战“疫”一线,
专业的心理医生是如何开展救助工作的?
他们看到和经历了什么?
绝望老人的救命稻草2月29日,窗外阳光明媚 。伴随着一阵响亮的铃声,正在午休的徐佳佳赶紧接通了一直紧握在手中的对讲机——那头,传来一个冰冷的声音:“真的熬不下去了!让我先死,她再死!”
徐佳佳赶紧向队长申请,再一次走进了隔离病房 。

徐佳佳是湖南省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湖南首批驰援武汉的心理救援专业队成员 。

对讲机那头的患者是一名叫杨华的老人,也是徐佳佳驻点的武汉市某定点救治医院的心理干预对象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67岁的杨华被确诊隔离,没多久,36岁的小女儿就住进了隔壁病房——老人的女儿是重度智力障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
杨华是武汉人,老伴已去世多年 。本来她还有一个能正常生活的大女儿,是她的精神寄托,可如今,大女儿也因为被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去了附近的方舱医院接受治疗 。
住院的这些天,杨华忍着胸闷、呼吸不畅以及早年间落下的头痛的毛病,悉心照顾小女儿的吃喝拉撒——她常常一只手打着点滴,另一只手还得扶着孩子上厕所 。
但不论杨华怎么努力,智商如同3岁孩子的小女儿很难体会到母亲的用心 。身体的疼痛让她愈发焦躁,经常在病房里大哭大闹 。
隔壁病房患者嫌弃的眼神,杨华看在眼里 。
病友的不耐烦、小女儿的折磨、身体的疼痛以及不知何时出院的失落,都成了压在杨华身上的石头 。
慢慢地,她开始整夜不能入睡,而连续失眠的后果就是每天心慌焦躁,手也不自觉地发抖 。
帮“想死”的人哭出来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前,绝大多数武汉市民表现出了担当和大义——感染者选择自我曝光,未感染者继续居家隔离 。
在徐佳佳眼里,此时的武汉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曾经拥堵的大街小巷空无一人 。可就是这样的寂静,让不少人陷入了真实的困境,那些平时看来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儿,在突然停摆的城市面前,都和人命挂起了钩 。
“想死”二字,对心理咨询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对杨华这一生而言,却是第一次 。

“心理干预往往需要两个人先建立信任关系,从患者的动作、表情、对环境的反应来判断他们的情绪状况 。”徐佳佳说,一般而言,心理医生和患者大概要面对面交流5~10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才可能找到那个宝贵的“连接点”,从而建立信任关系,完成治疗 。
但在疫情期,“面对面”并不容易 。为了更好地走进老人的内心,原本不需要当面疏导的徐佳佳走进了隔离病房 。
“这段时间,您真的太苦了,我们都能理解您!”一句句走心的话,让杨华终于绷不住了,在隔离病房里大声哭泣 。
帮助“想死”的人哭出来,这是情绪宣泄的第一步 。徐佳佳明白,只有给予共情和支持,对方才能真正感受到心理咨询师的诚意 。
在征得杨华的同意,并和她的主治医生沟通后,徐佳佳给老人开了助眠药物,并每天通过对讲机关注着她 。
3月6日,待徐佳佳再到病房探望时,杨华的精神和身体状况都有了明显好转 。
走入绝食者的封闭世界 3月10日,49名新冠肺炎患者集体“出舱”——这家最先“开舱”的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宣布休舱 。
与徐佳佳一样,来自湖南省脑科医院的心理咨询师聂斌就驻扎在这里 。如今,方舱医院休舱,他便成了“流动”专家,前往各个定点医院寻找需要帮助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