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甲午战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太灿烂成包袱


谈甲午战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太灿烂成包袱

文章插图
1863年左右,西人报纸上淮军炮队的图片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炮兵部队 。
120年前爆发的甲午战争 ,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外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 却又是失败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它不仅改变了直接参战的中日两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此后的历史进程 。
今天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 , 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 。我们追问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未来 。
【谈甲午战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太灿烂成包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时空》节目从5月1日开始推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特别节目《一南眼中的甲午战争》,今天刊发第二集 。
落后的封建体制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体制抗衡
19世纪中期,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遭受了来自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 , 在紧迫的形势面前,中日不约而同作出了同样的抉择——变革 。中国发起了洋务运动,日本搞起了明治维新 。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和军事变革,北洋海军就是洋务运动的产物 。从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一直搞到1894年甲午战争,最后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
洋务运动主要是对世界大势的认识和把握产生了问题,仅仅从器物层面来做改进 。如果不改变落后的封建体制,仍然还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而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无法容忍洋务运动所产生的先进生产力 。
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从1861年开始,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 , 明治维新比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整整晚了7年,从这一点看 , 其实大清王朝的开放和日本几乎是同步的,甚至还早于日本 。
但关键是开放程度的问题 。清朝当时觉得我们是“万事皆在西人之上,唯独制器不行”,主要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能力不行 。因此,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他们搞洋务运动,器不如人,向西方学先进的机器制造、科学技术 。在他们之前,林则徐的助手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种观念在很长时间内主导了中国近代的变革 。
洋务运动主要是军事变革 , 但绝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引进大量的科学技术引进,包括机器制造、纺织、铁路等,这些都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在洋务运动中开始引进中国 , 引进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和人才 , 包括一批生产方式 。尽管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了,但无法否认的是,洋务运动对改造当时的社会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
大清王朝统治者的认识存在很大局限性,他们认为中国主要的问题出在科学技术和机器制造了,没有想到其实当时中国社会绝不仅仅于此 。
甲午战争是落后的封建体制与先进的资本主义体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先进的生产方式之间的抗衡 , 对方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 , 这是无法抗衡的 。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的一次全面检验
甲午战争是对两个国家的一次全面检验,检验的绝不仅仅是军事体制,同时也包括政治体制等方面,日本因此占了优势 。我们的装备虽然上去了,但传统封建王朝的官僚倾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山头林立等痼疾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挥 。
同样是在西方国家入侵的强烈刺激下,日本从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 。与清政府推行的洋务运动不同,明治维新走上了一条全盘西化的道路 。
日本觉得它是全面不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等都不行,因而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
日本的开放时间其实比中国晚,但开放度比中国深入,向西方学习做得比较彻底 , 绝不仅仅是从制器层面来改革 。从宪法、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包括国民的习性、服装穿戴,很多日本人摒弃了和服 。
中国男性剪辫子、女性不裹小脚,这些社会习俗的改革都是在辛亥革命以后,而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摒弃了日本社会的很多痼疾 。当时日本的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脱亚入欧”的思想,不仅要全盘西化,而且一定不要再与东方国家为伍,要脱亚入欧 。今天最高面值的日元——1万日元上面的头像就是福泽谕吉 , 由此可见,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思想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
从这点来看 , 日本的改革开始比中国晚,但由于进行得比较彻底,把西方的东西拿来后消化吸收的能力比中国强 。
当然,明治维新让日本获得了很大的益处,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获得的益处和麻烦都是相间的 。
中国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日本同样如此,被美国东印度舰队的舰长佩里轰开了国门 , 和中国一样,日本也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双方的命运原本是一样的 。
然而 , 日本“脱亚入欧”、学习了西方弱肉强食这一套后 , 它反过来再用这一套来对付中国 。《马关条约》就是日本迫使大清王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中国遭受空前的割地赔款 。
从表面和短期来看,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际上也让日本走上了万劫不复的军国主义道路,最后给日本带来巨大灾难,直到今天都没完全缓过劲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