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婴儿睡眠问题?


如何看待婴儿睡眠问题?

文章插图
健康的婴儿睡眠模式是多样性个体化的, 有的孩子可以睡整觉, 有的暂时不可以, 这不是区分孩子优劣的标准, 但这显然是令人焦灼的问题 。 “孩子好带吗?”
这是我儿保时惯用的开场白 。
“不好带, 他睡眠不好......”
这种说辞我听过无数次 。
睡眠常见关键词
1. 入睡困难
2. 夜醒
顺利入睡这种事, 一般需要满足2个基本条件:1. 困了想睡;2. 可以放松下来(这包括降低干扰和给予必要协助);夜醒属于接觉问题, 本质是重新入睡 。
问题来了, 孩子什么时候会困?文字描述的睡眠信号, 遇到实践总会变得苍白无力 。
通常敏锐的、天天带孩子的人, 自然会知道, 不要问为什么, 因为你就是知道 。 如果你不能知道, 请接着往下看 。
敏锐决定了你的判断力, 天天带决定你有了解孩子的机会, 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 。
判断力存在个体的差异, 内在决定因素:个性特质、知识储备、情绪状态、疲劳状态;外在的影响因素:家庭关系、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 。
最常见的影响因素应属情绪和疲劳状态, 比如:产后抑郁、养育焦虑和没有帮手导致的过度体力支出 。
家庭育儿分歧更可能带来负面压力 。 增派人手、统一战线、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服务是解决的途径 。 这有利于提升判断力, 促进养育人及时准确回应婴儿的需求能力 。
能得到积极准确回应的婴儿与照料者之间关系更好, 安全感更足, 哭闹更少, 更容易养育 。
就算是难养型气质的婴儿, 也可以通过与照养者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进而改善养育冲突 。
若养育者没有时间或不愿意把时间及精力花在婴儿身上, 只想寻求捷径, 可能会失去对孩子的了解机会 。 没有了解做基础, 谈干预几乎不可能成功 。
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困, 代表你抓住了孩子的睡眠时机 。 时机是入睡的关键, 因为你无法顺利哄睡一个不困的孩子, 也势必很难安抚一个过度疲劳的宝宝 。 相比睡前做什么, 无疑睡眠的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
至于放松这个事, 孩子是主体, 在不借助外在因素的情况下, 不同的孩子表现会有不同 。
这种差异与个体特质和发育进程有关, 基本属于不可短期改变的部分, 唯有时间才能助他一臂之力 。 然而, 众多外在因素我们是可以调整的, 利于协助婴儿入睡 。
01常规因素
常规因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贯穿始终, 如:安全、光线、声音、温度、作息做好没有?这些相关内容随处可见, 此处不赘述 。
这里强调睡眠地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同房不同床”睡 。 虽然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观点不同, 但是研究表明“同房不同床”睡不仅有利于安全、方便照顾, 也有利于孩子同照养人的睡眠质量 。
02病理因素
一过性的疾病问题如:鼻塞、咳嗽、发热、湿疹等等常见疾病, 这需要针对性治疗, 或提供辅助的支持 。
在常规不变的情况下, 病愈后不需要多久孩子会回到从前 。 持续性的发育异常:脑损伤后、孤独症谱系障碍等, 这需要专科治疗和干预 。 此类属于特殊情况, 非普遍现象 。
03生理因素
伴随正常生长发育的事件, 如:婴儿肠绞痛;出牙;大运动发育(比如4月龄左右的翻身, 6月龄左右的学坐, 7、8、9月龄陆续出现的滚、爬、站立);猛涨期的频繁索食;5月龄左右开始出现的“分离焦虑”, 程度逐渐上升直达18月龄后 。
对生理因素的处理有两个方向:
1. 熬、(和)给予适当支持;
2. 不过分关注和干预 。
比如:运动发育, 白天要进行充分的互动, 给予充分练习的机会;夜晚确保孩子的安全, 必要的时候帮孩子恢复体位 。
预见性了解分离焦虑这个问题 。 坚持分床睡, 从出生后不久就要有意识的在孩子昏昏欲睡时坚持尝试放入婴儿床中 。
3-4月后, 孩子社交需求加大, 白天需要积极的互动 。 开始玩“躲猫猫”游戏并坚持, 可以逐渐帮孩子明白, 看不见并不代表消失不见 。 对孩子的哭闹及时作出恰当的响应(何为恰当?尽量命中需求 。 如何命中?这得靠你的判断力, 如上文中提及) 。
回应的方式, 没有优劣之分, 差别在于程度 。 抱也好、拍也好、奶也好, 如果你判断为必要, 尽管去做, 要记住在孩子昏昏欲睡时努力放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