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养生怎么做 夏末秋初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夏末秋初养生怎么做 夏末秋初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文章插图
夏末秋初的时候,其实温度还是很高,因此我们还是需要做好防暑工作,否则中暑也会找上门来,初秋的时候,我们的肠胃还没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吗,因此我们应该在夏末秋初的时候注意养生,那么夏末秋初养生怎么做?夏末秋初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夏末秋初养生注意
一、防湿邪
初秋天气仍热,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 。《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 。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致脾阳不振 , 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加主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 , 损伤脾阳 。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早秋脾伤于湿 , 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埋下病根 。
【夏末秋初养生怎么做 夏末秋初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入秋之后不宜立即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以淡补为主 。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例如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 增强身体抵抗力 。与肉类相比,一些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润燥化湿的功效 。中医养生还提倡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 , 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其中 , 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
专家认为,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 。因为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 。由于天气炎热,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 。适当午睡可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让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都得到放松与休息 。
在所有的排水方法中,运动出汗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一种 。夏秋之交,从事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进而防止内生湿邪的产生 。同时,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还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 , 让身体感觉更加轻盈 。专家发现 , 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以散步、快走、慢跑、各种球类、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为宜 。
二、防暑降温
初秋天气虽有了凉意,但末伏并未完全过去 , 所以形成了一种初秋独特的气候现象——白天天气炎热,而早晚却比较凉爽 。在早晚温差大的时节,往往会出现中暑频发的现象 。立秋已过,但“秋老虎”带来的高温炎热还将持续一个多月 。再加之秋季天高云淡 , 紫外线照射强度大,“中暑”的余威仍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
专家表示,消暑降温的健康方法莫过于喝一杯热茶,“咱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喝一些荷叶茶、绿豆汤 , 但是我觉得不如喝一杯热茶,热茶可以让毛孔张开、排汗,热气随着散出去 , 达到健康降温的目的 。”
这个季节,空调依然是不少市民消暑的“神器”,“盖着棉被吹空调”更被网友们誉为最享受的事情 。不过,专家提醒大家,不当使用空调容易诱发“空调病”,出现咳嗽、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 。针对“空调病”,专家认为最简单的预防方法是食用生姜 。每天早上起来空腹喝一杯姜茶,既能去寒、去湿,又可以调理脾胃,是预防“空调病”非常好的办法 。
老年人体感和年轻人有别,对外部环境的感觉较迟缓,热量不知不觉在体内聚集又不能散发出来,等感觉“不对劲”,已经在室内中暑了,甚至在家睡觉中中暑的 。而这段时间暑气仍盛,建议老年人别太节省,不妨开空调降温,当然空调温度可适当设置高一些 , 使用空调最好每二、三小时换气通风一次,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同时,高温天尽量减少外出,最好别外出晨练,可在晚上太阳下山后散散步 , 注意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水分 。
三、防秋燥
初秋天气渐凉 , 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一些“秋燥”症状,如受风凉 , 易引起头痛、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 。中医学认为,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 , 燥气当令,而燥气“最易伤肺” 。燥伤肺,就会使肺部功能受到影响 , 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秘结等症状,这属于“肺燥”的范围,尤其是老年人感觉更甚 。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蜂蜜、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 。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 , 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 。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食用燕窝、海参、蜂蜜等保健品来滋补养生 。这三者对润肺生津都有一定的功效 , 尤其是燕窝和蜂蜜 。
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 。首先 , 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质量 。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 。其次要加强晨练 。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人不可顿增厚衣,应适当受些寒凉 , 以逐步增强抗寒能力,故在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说法 。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为避免旧病复发或增患新?。酥鸾ピ鲆?nbsp;, 切不可顿增顿减,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 。另外 , 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
此外,对于经常运动者来说 , 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 , 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
按摩缓解秋燥
除了长久累积的压力外,人体也会跟着外在节气的转变产生变化,尤其是秋天气候干燥时 , 更容易加剧內在燥热的产生 , 导致肝火上身 。因此,在日常调理上,宜多留意水分补给,遵循润燥、补肺、养阴法则来加以调理 。
舒缓焦躁情绪这样做!3穴位疏通肝、脾、肾经有一套
此外,出身中医世家的大陆中医生迷罗在其所著的《24节气自愈养生法─跟着节气这样吃、这样做,癌、病不上身!》一书中特别推荐下列3大穴位,只要利用闲暇之余,适度揉按、刺激,就是帮助疏通肝、脾、肾3条经络、降肝火,缓和焦躁情绪的好方法: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位在人体脚背上,也就是沿着大拇趾与、二脚趾缝往上延伸到骨头的位置,适度揉按此穴 , 有助疏通肝火 。
穴位1、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位在人体脚背上 , 也就是沿着大拇趾与、二脚趾缝往上延伸到骨头的位置,适度揉按此穴,有助疏通肝火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若揉按此处时,会觉得特别疼痛 , 就代表确实有肝火旺盛、肝经不通的问题,应适度对症调理 。
“太白穴”取穴方式为,以大拇指沿着脚部大拇趾根部,內侧骨节正下方即是 。
穴位2、太白穴:
经常按压太白穴,有健脾补气、滋养脾胃的作用 。适度揉按对于改善现代人应工作压力、饮食不均衡所引起的腹胀、胃痛、便秘等肠胃不适问题,有不错的效果 。取穴方式为,以大拇指沿着脚部大拇趾根部,內侧骨节正下方即是 。
“太溪穴”位于人体脚踝內侧、內踝骨后的凹陷处太溪穴为肾经原穴,是专门补肾的一个穴位 。
穴位3、太溪穴:
位于人体脚踝內侧、內踝骨后的凹陷处太溪穴为肾经原穴,是专门补肾的一个穴位,适度揉按此处有助补养肾经,对于改善失眠、多梦也有很好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