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导游词

【三孔导游词】

三孔导游词

文章插图
*示对泰山神*虔诚 。因此,古时又称“*参亭” 。明嘉靖十*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威严和气势,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情景 。整个画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树木等,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场面 。画面笔力遒劲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自然 , 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 , 表情*真生动,再加上*泽*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美学享受 。
大殿在古时 , 曾受火灾和地震*损坏,壁画也受到影响,从壁画*艺术处理上可以看出,壁画*部分画面是后来重绘* , 但整幅画基*上保留了宋代原作*面目,它仍为*绘画史、*壁画史上*一幅不可多得*艺术珍品 。
天贶殿前宽阔*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 , 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 , 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诗碑 。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大香炉 。露台下古柏相夹*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 。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 。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 。每块石头各俱特*,仔细观赏耐人寻味,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 。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阶下,名为“孤忠柏”,民间传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怀疑其也与大臣石忠谋反 , 便将其杀害,石忠冤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 , 从而化为孤柏 。据说,游人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去摸对面*孤忠柏,凡能扶到* , 都是神气很大*人 。这些富有浪漫*彩*传说固不可信,但却显示了泰山悠久*历史和文化*发达,那些编写传说*民间才子 , 把人间*善与恶巧妙地融汇在柏树*形象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感慨 。
三孔导游词第3篇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 , 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 , 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 。封建*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目*,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 。这些碑刻几乎集*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 , 真*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造形新颖 , 书法相异*《双束碑>>;泰山*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
西侧廊内陈列*48块汉画像石是自1*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汉画像石墓而集 。这些汉画像石 ,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 , 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传统*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 , 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特点,是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重要实物资料 。
出碑廊,过炳灵门 , 是“汉柏院” 。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年间 。院中五棵高大*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
院北*“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 。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望?gt;>和《秋兴》等名人诗刻 。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 。其中有后人隶书*东汉张衡*《四愁诗>>、曹植*《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泰山吟>>、谢灵运*《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墨迹 。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历史 , 接受**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观赏都留下不尽*思索 。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四合院 。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 , 故称“东御座” 。其*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 。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 , 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 。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屏以及文房四宝 。著名*“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 。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 , 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时代,浮想联翩 。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 。《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 。他以简练秀雅*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大篆,字迹刚劲挺拔 , 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 , 完整者七 。堪称稀世之宝 , 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最后一进院落 。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一景一物,奇花异* 。西南方西台上*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 , 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东南方台基上*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 , 高4.4米 , 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 。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三大铜亭之一 。
“厚载门”是岱庙*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 。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 , 红柱隔扇 , 犹如空中琼阁 。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天边 。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 , 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