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是国家保护动物吗 大鲵几级保护动物


大鲵是国家保护动物吗 大鲵几级保护动物

文章插图
是的,大鲵也叫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也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国家规定大鲵只有子二代可以进行食用和买卖,违法捕获、猎杀、贩卖、食用野生大鲵将受到法律制裁 。
大鲵的形态特征
大鲵 , 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 。体大而扁平,通常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 。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 , 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
大鲵的繁殖特征
雌鲵每年7~8月间产卵,卵产于岩石洞内,每尾产卵300枚以上 , 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给了雄鲵 。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圆状,将卵围住,以免被水冲走或遭受敌害 , 直至2~3周后孵化出幼鲵,15~40天后 , 小娃娃鱼分散生活,雄鲵才肯离去 。
【大鲵是国家保护动物吗 大鲵几级保护动物】中国大鲵的保护现状
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9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 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2016年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因此,中国大鲵是两栖类保护的旗舰物种 。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9年间 , 大鲵野外种群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中游、上游地区及其支流的淡水生态系统中,也有部分种群分布于珠江、长江流域中下游,遍及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等17个省(区、市),共205个县市,其分布的县域面积达52万多平方千米 。而在2000年到2019年间 , 大鲵野外种群的分布县市持续下降,仅剩38个,其分布的县域面积也不断下降,仅有8万多平方千米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广泛分布的大鲵被认为是一个物种 。但自2018年以来,多篇文献表明中国大鲵各地理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可能具多个隐存种或有效种,并建议统称为大鲵属物种 。
根据大鲵属物种分布区域特点来看 , 野生大鲵的栖息地多位于河溪的上游,一般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区,两岸山体较高,并具有较多的深洞暗流 。其栖息地周围植被覆盖度都较高,河面窄、水深较低、河床砂石多,河水常年清澈,水质矿化高,水温的变化范围在5℃-25℃ 。大鲵生存的环境湿度高于80% , 因为高湿度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大鲵的生长发育 。
该物种喜欢水体流速较缓、清洁、食物资源丰富(主要为溪蟹、鱼虾等)且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环境,对水体酸碱度比较敏感 。其栖息地水体的酸碱度在6.50-8.63之间 , 总硬度在120-174毫克/升之间 。
就种群密度来看,1978-1999年间,各分布区中大鲵的种群密度基本都大于每千米50尾 。但在2000-2019年间,大鲵野外种群的密度持续下降 , 现在大部分有大鲵分布的保护区内其种群密度都在每千米1尾以下,仅有少数保护区内的大鲵具有较高的种群密度(如河南商城、浙江开化、广东连南、广东河源等地) 。
就栖息地状况来看,1978-1999年间,大鲵的栖息地破坏并不太严重 , 个别的水电设施建设和较轻微的水体污染可能对其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在2000-2019年间,随着大鲵栖息地内水电设施建设的快速增加,造成了其栖息地破碎化,阻断了其迁移通道 。同时,随着水体污染的加剧(如挖沙、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农药及化肥残留等),部分栖息地水体环境已不再适合大鲵的生存和繁殖 。
从大鲵的种群动态趋势来看,1978-1999年间,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大鲵收购价格升高,导致大鲵种群资源急剧下降 。在2000-2019年间 , 我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对大鲵进行了相关立法保护 , 大力杜绝偷猎盗捕事件的发生 。同时,随着大鲵资源的持续下降和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成熟,野外放流开始作为大鲵野外种群快速恢复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在2010年以后,大鲵的野外放流规模不断扩大 。虽然野外放流对大鲵野外种群的恢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整体成效并不明显 , 仅在个别保护区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放流种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