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李毅大帝”是怎样炼成的 李毅大帝本纪( 二 )


    从此 , 李毅牢牢记住了自己的名字 , 训练课上 , 他勤奋好学 , 刻苦顽强 , 并总是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弱点 , 加强了颠球、控球技术的训练 , “当时练颠球 , 颠不好 , 来指导就搬了一个小板凳 , 坐在体育场里让我颠 , 颠不到就不给吃饭 , 就一直颠 , 颠到天黑 。 ”5
    比赛场上 , 李毅更加体现了“毅”字的精神 , 敢打敢拼 , “在他身上 , 总是有一股不服软的劲头 。 队友们送给他一个绰号 , 称他是足球队的‘大楞’ 。 ” 6
    1987年8月10日 , 来宪强带着这支蚌埠少年队到张家港市参加了全国第五届贝贝杯足球赛 , 在24支队伍中获得了第16名 。
    李毅随队参加了比赛 , 他的位置是右边后卫 。 “我一开始是打后卫的 , 后来教练看到我速度快能进球才让我第二年改打前锋的 。 ”7
    2
    在第二届夏令营 , 李毅参加的这支蚌埠少年队开始崭露头角 。 1988年8月2日—11日 , “第二届走向2002夏令营”在秦皇岛训练基地举行 , 来自全国17省23支优秀足球队的273名儿童 (11—12)岁参加了此次足球夏令营 , 主要进行了五项技术测验和比赛 。
    这五项技术测试分别是颠球、10部位颠球、踢准、一对一运球过人和运球绕杆 。 来宪强率领的蚌埠少年队获得了12岁组娃娃杯的第一名 。
    让李毅想不到的是 , 就在1988年底 , 他所在的安徽省因为奥运战略将安徽足球一队的编制撤销 , 这等于是关闭了安徽所有踢足球少年的上升空间 ,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那么多安徽籍球员外出踢球的一个主要原因 。
    为了检验《儿童少年足球科学训练协作会议第三届年会(1987年)》以来各地开展儿童少儿足球科学训练的成果 , 上海足球协会在1989年1月20日—29日举办了“全国少儿足球优秀选手上海制皂厂冬令营”活动 , 参加此次冬令营活动的队伍有18支 , 来宪强执教的蚌埠少年队也参加了此次比赛 。
    到了1989年7月下旬 , “第三届走向2002夏令营”在山东牟平县举行 , 由娃娃杯(10岁)、永芳杯(12岁)和宁海杯(14岁)三个年龄组组成 , 参与的运动员达到500多人 。
    来宪强的这支蚌埠少年队获得了赞助 , 以蚌埠通达足球队的名义参加了此次夏令营的技术测试和比赛 。 最终 , 蚌埠通达队获得了“12岁组永芳杯”五人制小足球赛的第六名 , 但是在技术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 。
    第二年 , 即1990年的“第四届走向2002夏令营” , 来宪强的这支蚌埠少年队获得了“15岁组健力宝杯”五人制小足球赛的第三名 , 以及“15岁组园丁杯”技术评比的第一名 。
    通过多年的训练 , 以及在全国比赛上的技术测试和比赛历练 , 来宪强的这支蚌埠少年队越来越成熟 , 队员技术也越来越好 , 李毅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 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 。
    在1991年2月“首届走向2002冬令营”上 , 来宪强率领蚌埠交通队(即蚌埠少年队)获得了“12岁组(1979年年龄组)交通杯”的第一名 , 10号李毅以27个进球获得了该届比赛的最佳射手 , 这也奠定了他未来的足球之路 。
    在这届冬令营的赛场上 , “身穿蓝色运动服的蚌埠交通队10号 , 格外引人注目 。 只要他在前锋线上接到传球 , 就十拿九稳地要破网进球了” , 《足球世界》在1991年第4期杂志上专门刊登了采访李毅的一篇文章 , 期间有着一段对少年时代李毅的描述 , “这个10号运动员名叫李毅 , 身高1米65 , 尖下颌、红脸膛 。 看上去 , 他不善言谈 。 但他一上比赛场 , 显得十分活跃 , 时常能听到他让队友传球的叫喊 。 他奔跑速度快、身体素质好 , 带球过人灵活 , 射门有力、突然 , 高超的技术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 。 ”8
    李毅的横空出世实际上是安徽足球在蚌埠蓬勃发展的延续 , 蚌埠市西区在1987年的时候仅有一所小学开展足球活动 , 到了1989年已经达到了10所小学 , 以李毅所在的蚌埠市大庆路第二小学为例 , “1987年在‘贝贝杯’比赛中排名第16 , 在1988年于秦皇岛举行的‘娃娃杯’比赛中跃升至第1名 。 ”
    李毅的足球水平提高幅度大 , 一是源于天赋 , 二是源自勤奋 , “为了练准和狠 , 他经常在训练场的院墙上 , 画上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圆圈 , 在距30米远的位置上 , 将球踢到圈内 。 打上10个球 , 保证有6、7个球被射中 。 训练快和巧 , 他为了给自己制造快速、突然起脚的难度 , 经常找到比自己大两岁的队友张明、高伟练习突破射门 。 在两名高大队员的夹击拦截下 , 他仍是多次用假动作晃过对方 , 不是突然起脚 , 就是冷静地找角度将球送入网内 。 ”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