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同乡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

[摘要] 本文概述民国时期同乡组织在公益活动方面日益增强的作用 ,并探讨其社会效能 ,包括关系网络 ,具有多重公共认同与组织关系的公众人物 ,以及民国时期广泛存在的呼声 。 通过南京国民政府以前及期间的几个事例 ,考虑不同时期组织型网络及其主持社会公益能力的不同情形 。 这些变化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代理人物日渐把握和加强行使权力 ,以及青帮崛起与壮大的社会现实 。

[关键词] 民国时期 ; 同乡组织 ; 社会关系网络
不久前参加关于“民国时期的社会网络”的会议 ,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以前对于同乡组织与 同乡网络的研究 。 尽管民国时期这类的联系与忠诚几乎无处不在 ,它们却绝不是排它性的 。 实际上 , 随着城市福利事业与功能逐渐扩张 ,商业组织、秘密会社、宗教团体、私人慈善与政府机构等共同形成 网络 ,这多种成分并非完全对立互相竞争 ,反而多是平行发展 ,或有交集——同乡组织及其网络也是 这个网上的经纬与节点 。 本文将概要论述民国时期同乡组织在公益活动方面日益增强的作用 ,并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效能 ,包括关系网络 ,具有多重公共认同与组织关系的公众人物 ,以及民国时期广泛存在的呼声 ,即有社会认可的社会网络应该是公共的和服务于大众的 。 我将通过国民党南京政府 以前及期间的几个事例 ,来考虑不同时期下组织型网络及其主持社会公益能力的不同情形 。 这些变化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政府代理人物日渐把握和加强行使权利 ,以及青帮崛起与壮大的社会现实 。
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要描述民国时期同乡组织的社会福利活动 。 第二部分将讨论一个超越同乡社 群界限、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来的慈善机构 ,考察同乡组织及纽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 第三部分主要考虑这段时期里社会网络的一个特点: 大多数同乡组织领袖的多重组织关系—— 许多人同时成为商界、慈善、市民或宗教界领袖 。 多重职位和它们带来的社会联系增进了这些个人的领导权威和行事效 率 。 我将通过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的两个例子 ,从每个时期“公众”政治的角度 ,考察这些同乡组织领 袖所编织的社会网络的社会涵义 。 文章最后将考虑民国时期社会与政治条件下同乡纽带与组织特别的适用性 。
民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活动
民国时期的上海同乡组织扩展了与晚清会馆相联系的慈善运动 ,并随着“公众”概念的变化 ,重 新定义了他们的社会福利事业 。 晚清的会馆为旅沪同乡提供灵柩寄放托运 ,周济穷困、资助慈善学校与医院也时有发生 。 民国时期的同乡组织则多数按现代的同乡会形式组成 ,财务和行政上有良好配备 ,可以为更多人数实行新的服务 。
清末的上海会馆和公所的领袖在城市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因他们自认同乡社群阶层的 道德脊梁 ,也举办了很多保守传统、提倡道德的社会福利活动 。 民国时期 ,传统的慈善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又增添了一系列新式社会福利活动 ,对于道德展出新的理解 。 与早先社群的等级秩序相反,民国早期同乡会的社会福利项目强调更具民主性的民众主义 ,并在此过程中对慈善作了重新定义 。 当时 这种新的情绪经常在同乡社群内部权力斗争的背景下发生 ,正好反映了新旧观念和管理秩序上的冲突 。 社群福利的意识形态基础与性质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改变 。
广肇公所的例子可以揭示这个过程 。 1918年公所内发生保守派与“新式”革新派的分裂 ,后者要 求公所举办更大数量和新式的慈善活动 。 革新派希望通过将全部公所董事的捐助定期化 ,大幅度增加对旅沪穷困同乡的财政援助 。 他们还提倡将重点从有关丧葬的“消极慈善”转移到“积极慈善”上来 ,例如公所在慈善教育和医疗服务方面的投资 。
广肇公所内革新派的策略包括发起群众大会 ,对公所内的寡头式管理有很大的冲击 ,在公所管理 的观念上出现了分离 。 他们召集了一个大规模的公众会议 ,宣布对富人募较多的捐用来周济穷人的计划 ,结果得到充分的支持而撤去了老公所领袖 。 革新派赢得胜利 ,掌握了公所领袖地位 ,并迅速成立了六所新的慈善学校 。 大部分资金来自革新派商业领袖诸如霍守华、冯少山等的捐献 。 通过这些慈善 活动 ,新同乡会领袖巩固了他们对于动员后的群众的恩主关系 。 另外还有几所主要的同乡组织也进行 了类似的变革 ,将他们的投入转移到现代市民福利方面来 。
通过革新 ,广肇公所成为更广泛、更大众化的组织 ,公共福利活动的方向也发生改变 ,这些都是与当时上海出现的新的公众政治意识相联系的 。 新的公众政治意识产生于民国初期 ,并经五四运动时期 的大众民族主义而强化 。 自内部而言 ,旅沪团体从章程和公共选举两个方面重组了他们的管理结构 。 自外部而言 ,他们举办慈善活动、公共建筑、公众会议 ,在日报上刊登公告和会议记录 ,通过显示自己 的“公众”性而来巩固社会认可 。 从民国初期最大最有势力的同乡组织到那些较小些的组织 ,前者例如宁波同乡会 ,后者例如绍兴同乡会、湖社 (湖州旅沪同乡组织 ) ,它们的发展过程中都发生过类似的转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