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案例分析怎么写( 四 )


结论: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提倡,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应当全体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学习要求,就是社会培养的要求,就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识字、朗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要求和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 。 这就是共性的 。 否则,个性发展了,却不容于社会,不容于集体,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础与创新
1、《手术台就是阵地》:师:老师喜欢发言错的同学!练习选词填空:
连续—— 陆续—— 继续——
由学生做、评、改正:连续— 陆续…… 继续——
评: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动口 。 不但要乐于学习,还要敢于探索、勇于合作,充满自信 。
2、《欢迎小雨点》:先理解感受小雨点,出示多媒体课件朗读,没读好 。 然后说雨点——表达对小雨点的喜欢画、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象小雨点落在那里 。 学生说: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丛里,花儿开了;落在雨伞上,嘀嗒嘀嗒;落在头上,头发变黑了……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最后再读课文,还是没读好 。 (注重了活动,注重了想象和感悟、体验 。 但是,朗读、写字、表达的能力淡化了 。 这样的教学多了,语文会变得越来越虚 。 )
3、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只要求学生读,对涉及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不敢讲,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对重点段、重点句也不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无论什么课文都不敢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 (不是绝对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统、完整” 。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 ”对于“感悟”,修订大纲是“感悟、积累、运用”,课程标准是“积累、感悟、运用 。 ”可见,感悟并不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 )
4、《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新标准带来新理念——关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实践与启示》由一个案例:“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 。 《小猫种鱼》的公开课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扩词,并说句话 。 学生说了学多句子: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学生哄堂大笑 。 老师问:好孩子,可以如何撰写好语文案例,但你为什么这么说?学生说: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没错”,老师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你能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吗?”学生边唱边跳 。 歌舞结束后,一个小女孩神气十足地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课堂上热闹起来,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把这个一鸣惊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然后介绍了孙中山的事迹 。 “小女孩激动不已,两腮绯红 。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情绪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 ”
(创新是有了,但基础呢?如果连说话都不通,又谈何创新?创新,必须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才是合乎民族发展的需要 。 创新并不是第一位的语文素养,也不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而只是语文素养的比较重要的一环 。 文化底蕴才是语文的核心!)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怎么写

文章插图
5、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听 。 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生),教师插话补充 。 许多教师不讲课文,而让学生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大谈网上看到的新闻 。 仿佛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移到学上了,仿佛是课内向课外延伸 。 但是,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 。 对于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为什么不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于不再提倡逐段讲解,一些课随意打乱文章顺序,而不进行梳理;任意肢解课文而不回归整体 。 有时突然冒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让学生分析比较 。 (没有了语言环境和课文背景,语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没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 )
教材和学生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7、中期评估:市里好学校学生朗读几乎都用喊 。 而郊区条件较差的学校则老老实实,读好书、写好字 。 虽然没有多媒体,老师也没有机会出去,但语文数学都学的扎扎实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