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会致死的几种危险情况( 四 )


影响思维模式
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 。 澳大利亚莫 纳什大学流行病学家艾布·拉姆森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冲动 。 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 能发短信,会使孩子们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
沉迷游戏,加深隔阂
林丹华指出,频繁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 。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就使得下载游戏更为便利 。 有的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影响其成长 。
容易受骗,盲目攀比
手机行骗屡禁不止,让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接触过多信息,容易给他们带来危险 。 手机更新换代速度飞快,则容易让孩子贪慕虚荣、盲目攀比 。
和孩子签个“手机协议”
“保持联系”、“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别人孩子都有手机、自己的孩子也得有”,是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 。 “现如今,不让孩子用手机不太现实 。 ”林丹华表示,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它 。
由于孩子本身自制力差,容易沉迷于手机短信,各国也想出很多办法,为孩子用手机“限量” 。 在日本石川县2009年通过的《石川儿童综合条例》修 正案中,就增加了“家长应尽量不让处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子女持有手机” 。 石川县知事谷本正宪说,“重要的是,家长能否下定决心,即使孩子一个 劲央求也不给买(手机) 。 ”
在美国,有电信运营商为父母们提供儿童手机监管程序,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的通话时长、短信流量,而父母和子女通电话或打紧急 电话的次数,则不受限制 。 而在韩国,已立法规定孩子使用手机必须签订专门的协议,话费不得超过规定上限,以防止孩子过多用手机下载游戏 。 在以色列,父母可 以限制孩子手机拨打设置好的号码,防止孩子拨打声讯服务或和陌生人聊天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建议,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少用或不用手机 。 林丹华说,给12岁以上孩子配备手机,家长要格外注意两点 。 第一, 手机功能不要太炫太花哨,能保证基本通话、发短信即可 。 手机功能太多,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容易沉湎于复杂的功能当中,过度玩游戏和听音乐等 。 第二,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应该得到限制 。
在孩子使用手机时,父母可以与孩子签订一份“协议” 。 “协议”中规定,手机要在什么时间使用;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超过多久;一个月发出短信 的条数有所限制;发短信的主要对象是谁等 。 此外,家长最好给孩子定个规矩,如果没接着父母的电话,应该在多久之内必须回电话 。 在这些行动上,父母和孩子达 成共识后,孩子就不会总觉得爸爸妈妈反对自己用手机,而且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
八成年轻人已被手机"控" 影响正常社交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功能的多样化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这一点反映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 。 近日,采访人员联合青岛索亚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发起了“年轻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928名年轻人中,8成以上表示如果出 门忘带手机或手机关机会感到无法忍受、心神不定,同样,有8成以上年轻人表示使用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被手机“绑架” 。 对此结果,专 家称,手机是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过度依赖手机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 。
卧谈会淡出大学宿舍生活
在大学校园里,熄灯之后的卧谈会曾经是每个大学生最爱的“节目”,舍友们大谈爱情、理想、情感、电视剧、电影等等一切热门话题,虽唾沫横飞但众人乐在其中,然而现在这一现象正逐渐淡出大学宿舍生活 。 带来这种改变的,就是智能手机 。
就读于岛城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张向采访人员反映,大一时他们宿舍非常活跃,每天晚上熄灯之后大家就开始大侃,叽里呱啦地从班里谁长得帅能 侃到美国的大选,但后来这种卧谈会次数越来越少,熄灯之后宿舍里没有一个人说话,静悄悄的 。 而谈起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还不是手机惹的祸!”小张感叹 说,随着宿舍里每一个同学都配上了智能手机,宿舍里的每个人都变得好像很忙,“上微博的、聊QQ 的、玩微信的、看电子书的……总之每个人手里都抱着部手机在那划拉,就是没人愿意聊天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