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广告心理学 怎样打广告?( 二 )


在智威汤逊 , 华生沿袭了科学家的实证精神 。 开展项目时 , 他会要求去客户店面 , 收集客户样本 , 研究消费习惯 。
华生很快发现:“新产品销售曲线的增长与人类学习曲线的增长 , 惊人地吻合” 。
他还发现 , 受众是否购买商品和广告是否符合事实 , 没有必然联系 。 决定受众购买行为的 , 是广告带给他们的情绪刺激——恐惧、爱意、甚至是愤怒 。 所以 , 消费者购买一件产品时 , 除了购买产品本身 , 还有品牌价值 。
他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客户身上 , 获得巨大成功 。
在推广强生婴儿爽身粉时 , 经过分析 , 他发现当时购买爽身粉基本上都是中产阶级妇女 。 于是 , 华生直击她们痛点:如果不用这种爽身粉的话 , 则“孩子有可能染上未知的疾病” 。 潜台词就是“如果不买强生爽身粉 , 就会被别人当成不称职的妈妈 。 此后 , 强生婴儿爽身粉大卖 。
强生婴儿爽身粉广告
同时 , 华生还是名人代言广告的先行者 。 他认为崇拜英雄、羡慕名人是人的本性 , 通过模仿英雄和名人的行为 , 可以获取某种心理满足 。
华生趁罗马尼亚皇后玛来访美国的机会 , 向皇后赠送了旁氏面霜样品 , 获得了皇后的认可 。 这一举动 , 让旁氏面霜扭转了销售劣势 。
旁氏面霜广告
另外 , 华生还十分善于“创造消费需求”与“培养消费习惯” 。
为了卖出咖啡 , 你光说咖啡多好喝还不够 , 你得改变大家行为 , 创造更多喝咖啡的机会 。 为推销马克斯韦尔咖啡 , 华生掀起了一场“咖啡时间”运动 , 使“咖啡时间”成为了美国办公室、工厂、家庭中的习惯 。
马克斯韦尔咖啡广告
华生一生专注于行为研究 , 而行为背后的动机 , 则是另一位心理学家所关注的 。
探究行为背后的动机欧内斯特·迪希特 Ernest· Dichter

“了解一个人的动机之所以困难 , 是因为人们都会试着将一切合理化 。 ”
现代社会 , 互联网把世界连接成地球村 , 自媒体成为传播主流 , 流量全靠转发分享 , 那么别人为什么要分享你的文章、视频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需要先回到54年前 。 远在“转发”功能出现之前 , 奥地利心理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 。
1966年 , 迪希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口碑广告如何运作》 , 在这篇文章中 , 迪希特列出了四个驱动消费者谈论品牌和产品的动机 , 这些动机深远地影响了营销界 。 直到现今 , 还有很多营销传播策略都是以迪希特的研究为基础 。
四个驱动消费者谈论品牌和产品的动机(??自行整理)
1946年 , 迪希特在纽约自立门户 , 创办迪希特动机研究所 。 这家公司专门解决需要特殊技术(如纵深访谈、心理剧和投射测验等)才能回答的难题 。
后来 , 迪希特还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在购买行为研究上 。 因此 , 也被称为动机研究之父 。
迪希特认为 , 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 , 必须深入到无意识中 , 着重于分析消费者的情感及非理性 。 现代很多无意识动机与购买情景的调查方法 , 如语言联想法、图画故事法和角色扮演法等 , 都能在迪希特这里找到雏形 。
迪希特指出 , 消费者在看到商品之后 , 会在大脑中加深印象 , 并试图给商品赋予意义 。 消费者购买商品 , 不仅为了商品的效用或所有权 , 而是希望从购买商品的过程中 , 获得一系列心理满足和愉悦感 。
例如 , 50年代 , 美国通用磨坊推出了一款速溶蛋糕混合粉 , 只要加上水和糖 , 放到烤箱 , 就可以做出松软的蛋糕 。 操作非常简单 , 可销量却十分不理想 。 后来 , 他们请来了迪希特 , 帮忙查找原因 。
迪希特研究发现 , 蛋糕粉滞销的真正原因是:这种蛋糕粉的配方太齐全 , 家庭主妇们失去了“亲手做”的感觉 , 毫无成就感 。 于是 , 迪希特建议去掉了蛋糕粉里的鸡蛋 。 换言之 , 烤蛋糕的过程中 , 妈妈们只需要自己加入鸡蛋 。 神奇的是 , 这一个小步骤 , 蛋糕粉的销量立刻提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