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简述 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简述)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争鸣是华夏文明的奠基,各家思想以交融、演化的方式,影响后世数千年,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 。 但先秦古文的艰涩和哲学语言的抽象,是阅读先秦诸子的两大障碍,思想史本身也是治史的难点 。
把握一种思想,首先应该融贯,融贯才能把握其实质 。 尤其是东方思想,其表述方式属散点透视,而非严格的逻辑论证,这不能证明东方思想全无逻辑,能贯通片言只语,其中自有逻辑在 。 只是,此种逻辑,是体证的逻辑、实践的逻辑,而非形式逻辑 。 比如,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的解释都不同,这只能理解为孔子重视语境的作用,不能认为他头脑混乱 。
儒家——孔孟的自信与不自信
孔子

先秦诸子简述 先秦诸子

文章插图



孔子出身贵族,而首开向平民讲学之风 。 孔子之所以向平民讲学,是希望知识(道德)精英为政,以接替没落贵族之权力 。 由此可知,孔子是主张阶级流动的,那种指斥孔子为“奴隶主阶级之代表人物”的论调乃是不顾事实的污蔑 。 古往今来,杰出人物都能够超越一己的阶级利益,非孔子独然 。
“子欲居九夷 。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樊迟问仁 。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子张问行 。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 ”仅举三例,可知孔子自认其思想为普世价值无疑也 。 今世有号称新儒家者(只是其中一部分),以中国历史、国情论证儒家于当代中国之必要性,貌似发扬孔子教义,实乃将孔子之教侏儒化,故与特殊性等同,此类人岂有脸自称孔子之徒?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 。 所谓“仁”,就是把别人当人看,故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之论 。 仁本主义是真正的人本主义,它既非集体主义,也非个人主义,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道主义 。 仁本主义照顾了人的两种属性:一,个人性:每个人都追求自由;二,社会性: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独存
有人认为《论语》的超越性不足,有人认为《论语》不过是一堆道德教条的罗列,故其思辨性不足 。 这两种说法都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它们共同的毛病在于用西方哲学的标准来衡评东方思想,其偏颇不言自明 。 其实从超越性与世俗性两个角度来理解孔子思想,都无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实质 。 因为,孔子思想虽然包括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孔子并不以超越性为其运思之第一义;《论语》看似写满了道德训诫,但会读书者当从这些道德训诫背后深悟孔子之用心——孔子之道 。 孔子乃至整个儒家思想的落脚点都在个人人格的完善与证成,不明此理,不足与言儒家之得失 。
孔子本乃一破落贵族,而其在世时已被人称为圣人 。 至汉武帝尊儒之前,孔子是民间公认的圣人,可见孔子是思想自然竞争的胜出者 。 不是不能批评孔子,但批评者应细思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历史理性,因此臧否孔子时,至少应存同情的理解态度 。 王权利用孔子之道,只能说孔子之道有助于王权统治,不能说孔子之道是靠王权树立起来的,这种说法不是历史的事实 。
董仲舒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人对此多有误解 。 事实上,这只是在官方学术机构罢黜百家,即朝廷不为百家立博士官,对百家不予研究而已,朝廷并不禁止百家思想在民间传播、发展 。 否则,如何理解汉朝一直流行道家思想,以至于到魏晋时代,玄学能取代儒学?故汉武之罢黜百家,与秦皇之焚书坑儒,实有本质上的不同 。


孟子
先秦诸子简述 先秦诸子

文章插图


孔子“事君以礼”,态度谦卑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君臣各有权责尊荣,态度可谓坦荡 。 孔子以君为师,孟子以师教君 。 孔子从正面主张以德得位,孟子从反面主张以德抗位 。 朱元璋敌视孟子,可见他知道孟子是专制统治的死敌 。
孔子极力维护周室政权,但孟子多言“先王”,并不单指周之列王 。 孟子且主张天下“定于一” 。 此为孔孟之不同 。 孔孟之不同,实因时代不同所致 。 孔子时代,周室政权尚能维持,至孟子时代,周室政权的崩溃已成不可挽回之势,故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个新的王者 。 孟子赞孔子为“圣之时者”,故孟子对新形势也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 。 虽然对周室的态度不同,但二人政治理想则同:恢复封建制 。 孟子之大一统主张与法家之大一统主张形同而实异:孟子希望通过新政权恢复封建旧章,是为新瓶装旧酒;法家希望建立全新的以郡县制为形式的专制制度,乃新瓶装新酒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