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在吃手了,到底要不要管?

全世界所有的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爱好:吃手 。
超声显示, 婴儿出生前就已经开始吃手了 。 出生后, 婴儿则会逐渐由无意吃手发展到有意吃手, 甚至从吃手变成咬手 。

宝宝吃手有哪些坏处?
不少家长会不厌其烦地阻止宝宝吃手 。
的确, 宝宝吃手发展到咬手会有一些可能的弊端:

  • 卫生问题:如果手不干净, 细菌会进入口腔 。
  • 生理问题:有些吃手很严重的孩子可能导致手指头破皮、变形, 或者影响牙齿发育 。
  • 社会问题:比较大的孩子还在继续吃手, 可能会不容易被社会接纳, 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发展 。

宝宝吃手有很多好处
然而,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讲, 宝宝吃手还有一些好处:
1. 婴儿可能更聪明
婴儿大脑的发育需要很多感觉刺激信息输入, 所以经常被抚摸、有父母陪着说话的婴儿可能会更聪明 。 而吃手是婴儿可以自己完成的感觉刺激 。
越小的婴儿越是依赖口腔来获取感觉刺激, 所以给他们啥都喜欢先啃一啃 。
2. 锻炼感觉运动系统
宝宝能主动把手指头准确地放到嘴里, 其实是依靠了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 对初生婴儿来说这是值得开心的进步 。
3. 实现自我安抚
孩子吃手, 能在得不到妈妈乳头的安抚时作为「自己能够控制」的替代 。 婴儿能够自己找到满足的方式, 也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
4. 原始的情绪应对方式
就像成人也可能用抖腿、抠手指、手里捏东西等方式来应对焦虑情绪一样, 幼儿更加依赖简单、重复的身体触感运动, 婴儿期的吃手, 就自然演变为主要的情绪应对机制 。


宝宝吃手该随他去吗?
假如宝宝只是偶尔吃手, 并没有造成身体伤害或者造成他不被接纳, 家长并没有必要特意制止 。
要知道, 制止本身, 就会对「吃手」的行为造成强化 。

然而, 不管孩子多大年龄, 如果吃手给宝宝的成长带来的弊端比较显著, 比如因为吃手不被别的小朋友或幼儿园老师接纳, 或者把手指都咬蜕皮等等, 家长就要想办法让宝宝做些改变了 。
注意, 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吃手本身「不好」, 而是由于吃手给宝宝带来上述的一些坏处, 会伤害宝宝、有碍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所以才需要用坏处更少的方式替代 。
随着年龄增长, 孩子会慢慢发展出更好的情绪应对机制, 吃手也会自然变少 。
但家长可能常看到孩子在临睡前或者比较累的时候会更容易吃手, 因为此时孩子的意志力状态相对较低, 会回归到更初级的应对机制 。
由于吃手有自我安抚的效果, 所以两岁以上的孩子吃手, 更多是习惯性地使用这种熟悉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压力 。
吃手可以作为两岁以上幼儿情绪状态的指示剂 。 当发现孩子吃手突然变严重时, 家长需要考虑有没有什么事情增加了孩子情绪压力 。

过度吃手也有办法
让宝宝停止吃手, 方法其实因人而异, 往往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想办法 。 不断尝试出总结出来的方法最有效 。
这里, 先提供几个例子供参考:
  1. 对于卫生问题, 可以通过帮宝宝洗手来规避细菌入口的风险;
  2. 用不伤手、不伤牙的安抚奶嘴代替;
  3. 跟孩子商量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让他随意吃手, 其余时间和场合则必须忍住;
  4. 商量一个提醒孩子不吃手的暗语;
  5. 睡觉前给孩子肘关节套一个舒服又有弹性的护肘, 让孩子弯起胳膊(吃手)的时候稍微需要费点劲;睡着后手臂放松伸直, 手指就自动弹开了 。
安抚奶嘴该怎么用?回复「安抚奶嘴」, 了解更多 。

宝宝吃手更该关注情绪问题
特别要铭记于心的是:吃手是满足宝宝需求的一种方式 。
如果忽视吃手行为的动因, 不帮助宝宝获得其它满足需求的替代方式, 而只是单纯制止吃手本身, 无异于拿走一个人的拐杖、却不帮助其恢复其行走能力 。
特别是宝宝的情绪压力, 这才是最需要干预和帮助的 。
有些家长采用严厉制止、甚至涂辣椒水等方式, 实际上反而在增加孩子的情绪压力, 使得孩子更加需要靠吃手来应对 。 即使孩子因此不吃手了, 也往往会发展出更有危害的应对方式 。
所以, 阻止宝宝继续吃手的策略, 是与孩子一起, 一步步优化其情绪应对机制, 用孩子能接受的、更先进的方法来替换掉老的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