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旅游主题形象设计的6大策略 旅游主题形象设计的策略有哪些?

旅游形象广告语作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一部分,必须采取恰当的策划方法,系统性地整合品牌设计元素与形象标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并在营销时机、旅游资源、景区产品、细分市场的互动分析中,凝练景区的特色和风貌,然后运用富有冲击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
谈主题形象不得不提及广告语 。 在前面论述旅游主题形象的定位原则时,已或多或少地谈及了旅游广告用语 。 旅游广告用语亦即宣传口号,作为旅游主题形象的衍生品和最佳传播载体,其在旅游规划和营销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广告语作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一部分,必须采取恰当的策划方法,系统性地整合品牌设计元素与形象标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并在营销时机、旅游资源、景区产品、细分市场的互动分析中,凝练景区的特色和风貌,然后运用富有冲击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 广告语反映了旅游地对自身的理解,同时通过信息传达,也反映了受众的感知 。 广告语可使人在短时间内产生形象化的联想,因而对品牌、形象、行为的传播十分重要 。

主题形象和广告语是共存共生的,广告用语建立在主题形象之上,并成为旅游主题形象的最关键部分,因此,它不可能游离于形象定位之外,而应该涵盖属于这个景区主题形象的相关信息,否则便无法“落地” 。 目前,旅游界对旅游形象定位和广告用语设计有所混淆,很多时候被等同了 。 有时主题形象用语可以直接拿来作为宣传口号,这确实说明了二者的相通之处,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可以相互代替 。 二者的区别在于:其一,前者有内在的文化底蕴,可以表现为语言、图案、标示等,而广告用语具有形象的质感,更侧重于用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它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在内容上需要传达一定的信息量,但同时又是一个感性化的超短文本,在形式上只表现为语言;其二,前者更侧重资源特色,而后者尤其需要以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市场变化为依据,以拉近旅游主体和市场的距离,故更侧重于游客感受,讲究语言的冲击力;其三,前者讲究语言的严谨与精准,而后者讲究语言的口语化和语感 。
旅游主题形象及广告用语的设计必须遵循前述定位原则,客观、准确、全面地表现出旅游资源的性质特征,既要考虑资源导向,又要考虑市场导向,从游客需求出发,向游客传递一种信息,即:通过到旅游目的地旅游,游客将获得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体验 。
一、依托法
依托设计法是依托效应来塑造旅游主题形象的方法 。 名人、名句、著名事物、权威评价等本身就有较好的传播深度和可信度,稍加改进或直接“拿来主义”,即可收到很好的形象宣传效果 。
1、名人效应
旅游实践中依托名人效应设计的主题形象很多 。 例如:印度——探索圣雄甘地的生平;曲阜——孔子故里,东方圣城;诸暨——西施故里,美丽诸暨;富阳——富春山水,孙权故里;莆田——妈祖故乡,福建莆田 。 天津盘山的“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形象设计借助了乾隆皇帝的威名,乾隆第一次巡幸盘山就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 临沂马髻山成功借用岳飞风波亭遇害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天马行空,魂归马髻山的民间传说,将“马髻山”更名为天马岛,从而使天马岛旅游一发而不可收 。
2、文化效应
古往今来流传的名句很多,有古诗,有名言,有民谚俚语,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新疆是个好地方”是广为流传的名句;安徽天柱山的“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直接套用了白居易的诗句;八达岭长城则套用了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诗句;“烟花水都,诗画扬州”借用的是孟浩然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登泰山而小天下”则是孔子的名言 。
好莱坞电影《阿凡达》轰动全球后,张家界借此推出“阿凡达的故乡,神仙居住的乐园”主题形象,好莱坞电影《阿凡达》借用了张家界的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张家界却由此拓宽了自己的想象,正所谓“出于此,还于此,升于此” 。
【分享旅游主题形象设计的6大策略 旅游主题形象设计的策略有哪些?】河南登封市利用少林寺的名气,定位为“中国少林武术之乡” 。 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本身就发端于《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 。 在景观上依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按1:1比例建设,在表演、体验、服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宋文化”的痕迹,以此立体地构筑了清园完整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形象,确立了“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形象理念,使得理念、视觉、行为得到完美统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