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已有2500多年历史, 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 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缅怀先烈的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 看自己的不足, 修正自己, 带动后人 。 感悟人生的价值, 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 保留可借鉴的新芽, 弘扬正能量 。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 我们国家已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 放假时间为2—4日 。
2006年, 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多少年来, 人们形成了很多习俗 。
文章插图
1、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于此日祭祖扫墓,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本来,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到了唐朝, 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约在清明前后, 因两者日子相近, 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在墓前祭祖扫墓, 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 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 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
到了唐玄宗时, 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 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 “田野道路, 士女遍满, 皂隶佣丐, 皆得父母丘墓 。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
文章插图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 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 宜许上墓, 编入五礼, 永为常式 。 ”
得到官方的认可, 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
2、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 寒食禁火, 祭奠先人, 早已蔚为习俗 。
唐朝之后, 寒食节逐渐式微, 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累累春草绿 。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生死离别处 。 冥漠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 "
文章插图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 日落狐狸眠冢上, 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 放上供品, 于坟前上香祷祝, 燃纸钱金锭, 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 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3、踏青
清明之时, 正值春回大地, 人们乃因利乘便, 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 怡乐融融 。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郊外远足, 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 这种踏青也叫春游, 古代叫探春、寻春 。 其含义, 就是脚踏青草, 在郊野游玩, 观赏春色 。
文章插图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 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 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 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 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 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 可拿在手中把玩, 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 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
【清明节除了扫墓,还可以带孩子做这几件事!】谚语有“清明不戴柳, 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 死后变黄狗”的说法, 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
推荐阅读
- 有关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及图片
- 孩子调皮捣蛋总不改,除了打一顿之外,你还可以这么做!
- 手抄报内容:清明节的习俗、诗词及作文
- 桑树都有哪些用途,如何种植桑树? 桑树的作用
- 除了吼叫、惩罚,你一定能有第三种解决方式
- 宝宝辅食工具全攻略
- 怎么知道女朋友爱不爱我
- 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
- 清明节谚语和清明儿歌
- 清明节祭奠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