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所谓“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试验一度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 , 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结论:要想将来更成功 , 现在就要训练孩子控制欲望 。 由此延伸出许多讨论:小婴儿哭泣的时候要不要马上抱?孩子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买?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 , 如果你有能力满足 , 那么要不要马上满足?
某位知名女编剧在微博上讲了自己拒绝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 , 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挣钱自己买” 。 这条微博引发了持久的激烈辩论 , 在上千条评论里 , 有人问:“等他工作以后 , 即便有100套乐高 , 但还会有如今玩玩具的快乐吗?”
文章插图
我们为什么那么担心孩子“被宠坏”?为什么会对满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惧?为什么会对各种暗示“将来会成功”的训练法趋之若鹜?
或者 , 换用李岩老师在文中的提问:
为什么对“延迟满足实验”的误读会广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父母们内心的控制欲?
你的答案是什么?
【“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孩子想要一个玩具 , 要不要马上给他买?不少人认为“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 , 目的是培养孩子控制内心欲望的能力 。 这种观点背后还有一个时髦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延迟满足 。
然而 , 我们误解了“延迟满足理论” 。
延迟满足的理论起源
1968年 ,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 在32名成功参与了实验的孩子中 , 最小的3岁6个月 , 最大的5岁8个月 。 实验开始时 , 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 。 孩子们被告知 , 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 , 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 , 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 结果 , 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 , 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 , 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 , 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 在那之后 , 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 。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 , 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 。 然而 , 18年之后 , 在1988年的跟踪调查却获得了意外的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 , 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 , 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 。 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 , 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 。 2011年 , 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 , 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 , 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 , 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 , 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
于是人们兴奋不已 , 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宝 , 以至于在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中断章取义 , 甚至添油加醋 。
误解一:对定义的误解
实验从一开始 , 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 , 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 。 也就是说——
哪个利益更大 , 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 , 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 。 而在我们身边大量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 , 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父母的决定 。
误解二:对逻辑的误解
实验者的逻辑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 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 但是并没有提到“如何让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的问题 , 更没有建议“为了这个能力 , 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
为了更好地了解延迟满足能力 , 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 , 而这些后续的研究结果 , 却被倡导所谓“延迟满足训练”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延伸研究1:年龄的影响:5岁是分界 。
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 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 , 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 。 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 , 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 , 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 这一结论与最新的神经发育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
延伸研究2:谁是控制者:主动延迟和被动延迟差异很大 。
1976年 , 米勒和蕾切尔(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 , 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 , 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自己是被动的) , 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 。 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被动感 , 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先天的本能情绪之一) , 进而干扰了自控能力 。
推荐阅读
- 慕组词 咐组词语“”
- 日本人的“蜗居”,都是什么样的生活? 什么是蜗居生活
- “杀青”是什么意思? 杀青是什么工艺
- 麻辣江湖“老婆去哪儿”萌夫妻拜年送礼包帮助升级的技巧
- “读党史品经典 童心向党续传承”手抄报
- 喜欢上女同事怎么追
- 李子勋:聪明的父母不会让孩子“东施效颦”
- 千万不能让爸爸“带孩子”
- 甜馨:看我的眼神
- 为什么“好姑娘”只想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