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了蚕桑又插秧读音 才了蚕桑

只养蚕(只养蚕和插秧发音)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陈远洋
8月4日,四川乐至东山镇东乐村,最高气温超过36度,连片的桑园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翠绿 。
“今年蚕茧的价格很高 。上一季每公斤58.5元,我一共卖了7000多元 。”站在自家院坝里,村民黄德树给封面新闻采访人员算着收入账 。“我一年能养四季,今年光养蚕就能赚两万多 。”
东山镇像黄德树这样的蚕农还有很多 。作为乐至县打造现代蚕桑产业园的核心示范区,东山镇现有桑园1.2万亩,桑树780多万株,养蚕户2356户,年产茧23.8万斤,辐射12个蚕桑示范村 。近年来,依托当地建设“中国桑蚕之都”的契机,当地加强优质蚕桑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丝路、红旗丝绸等龙头企业建园区、发展产业,推动桑黄、蚕丝被等桑蚕资源加工蓬勃发展,蚕桑文化旅游方兴未艾,蚕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
2020年,东山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0874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 。
村民收入账户一年只养4个多月,收入两万多元 。
从乐至市出发,沿319国道行驶 。只需要2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东乐村,被熏黑的道路一直延伸到村子深处 。路边,随处可见类似“四月田园闲,唯有养蚕种田”的诗句 。
黄德淑的家就在马路旁边,离她的桑园不远 。
“上一季只卖了几天,现在就等着买下一季的蚕 。”说起养蚕,今年56岁的黄德树已经从事这项工作30多年了 。“我小时候在家养蚕,是在父母的影响下自己学的 。”
黄德树(左)在蚕室工作 。
在黄德树眼里,养蚕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收益大的“好路子” 。为什么这么说?她给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账 。
上一季,黄德树花了100多元买了两张蚕种纸(纸:当地的计量单位,每张25000块左右) 。经过20多天的培育,小蚕终于结茧了 。“今年蚕茧价格高,每公斤能卖到58.5元 。我一季卖了7000多 。”
每年5月到9月初,黄德树可以养蚕四季 。今年按这个价格,她赚两万多 。“我还是赚辛苦钱的 。”黄德树一边说一边指着桑田,“我们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摘桑叶,回来喂蚕要注意不要污染 。”
尽管辛苦,黄德树还是很满意 。“在农村,我这个年纪有这样的收入就不错了 。”她特别提到,除了在家养蚕,还在村上的养蚕家庭农场工作,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 。
【才了蚕桑又插秧读音 才了蚕桑】政府牵头发展业主“拎包入住”
乐至是陈毅元帅的故乡,有“帅镇”的美誉 。当地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壤适宜种植,适合发展蚕桑 。它的养蚕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1959年,陈毅回乡视察,看到家乡蓬勃发展的蚕桑文化和蚕桑产业,高兴地写下了《冬夜,故乡》这首诗:“故乡处处公社,处处桑园 。蚕有两万只,一年四季都有蚕 。”
产业繁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但通过在乐至县的调研发现,“各自为战”的传统蚕业技术落后,难以规模化,一个现代蚕业产业园的设想开始在当地被讨论 。
据东山镇党委书记路泉介绍,当地建立了“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引进红旗丝厂、丝路等4家企业入驻现代蚕桑产业园,推动蚕桑家庭农场、大学生创业、农家乐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以“大园区+小业主”和“回租”的模式 。黄德淑的高加文养蚕家庭农场就是其中之一 。
“我们进来的时候,蚕房是盖着的,相当于‘拎包入住’ 。”家庭农场负责人梁提到,他在东乐村承包了60多亩地,经营的农场每年能养五季蚕,每季度25张蚕种 。“所有的蚕茧都是统一采购的,没有销售的担心 。今年会有30万左右的收入 。”
此外,梁还发展了一个小型蚕室,并雇佣周边村民在养殖场工作,每年给村民8-9万元报酬 。
养蚕(资料图)
打造蚕桑产业“乐至模式”,通过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在离东山镇东乐村不远的方广村,王一生态园的周萍萍正忙着制作蚕丝被,晶莹剔透的蚕丝在她的轻轻搅动下变得蓬松起来 。
“小时候家里养蚕,种桑养蚕成本比较低 。乐至是蚕桑大县,蚕桑前景很好 。”周平介绍,2015年,他和丈夫决定回乡创业 。一个小院,一个蚕房,架起了她的蚕梦 。
如今,王一生态园种植了300多亩桑树,约80亩桑树、樱桃和桃子等水果 。同时开发蚕丝被、桑叶茶、桑葚酒、桑枝、食用菌等多种产品,延伸了养蚕产业链 。
从一开始到现在,王一生态园一直依托传统优势产业,不断谋势,应势而动 。如今,这个高品质的观光打卡地已经成为乐至蚕桑产业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