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成为课外班标配的“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艺术(几乎成为课外班的标准“创意艺术”)
罗冠庭来自台湾省 。上学时正赶上七八十年代台湾省美术教育的反思潮 。那时候满大街都是创意艺术教育机构,所以他能够很早接触到创意艺术,他甚至在小学就上过美术课 。
有一次,一位雕塑家来教美术班的孩子们如何制作一个吻 。吻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猛兽,吐水救火 。它的造型是鱼和龙的结合——当然这里的龙是中国龙 。
但在罗官亭手里,中国龙换成了霸王龙,吻的身体从鱼变成了鸵鸟 。
展览过程中,其他小朋友质疑他做的和老师说的不一样,老师却大赞他的创意 。在他看来,龙变成鱼是古人的观念 。今人师古人,古人师造化 。古人向自然学习时会加入自己的思想 。今天的人在向古人学习的时候,当然要加入自己的思想 。
戴着很有艺术家范儿的黑框眼镜、外表完全看不出已有20多年教龄的T老师笑言:“自从开始教小孩子,我就有点冻龄了 。”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展览,罗冠庭把石膏模型素描倒放,讨论反对高考石膏模型的理由 。没想到,这个“离经叛道”的想法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作品成功展出 。
在漫画要被记录的年代,罗官亭老师曾出面找院长理论,并表示“漫画也属于艺术范畴”,但同时也让自己的学生看火鸟、佛等哲学漫画,带他们认识罗伊·利希滕斯坦等波普艺术大师 。
有了这么好的老师的启发和指导,罗冠庭对美术的理解自然突破了单纯的技法学习,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 。
创意不是空里的城堡,涂鸦是有条理的 。当被问及什么是“创造性艺术”时,T老师简单回答:是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艺术 。艺术创意看似很容易理解,但和思维有关系吗?T老师的回答是“有”!
在他看来,创作艺术可以让孩子从美感和创作过程中受益 。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多接触艺术作品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看到的会更多,知道的会更多,接受的东西也会更多,但这个角色也是传统艺术所具备的,创意艺术最重要的其实是创作过程,也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培养创意思维,这是创意的基础 。
如何培养隐形的「思维」?
T老师以“风车”这个主题为例,介绍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审视”的批判性思维过程 。
首先,老师会展示PPT等相关学科资料,并提出“风车为什么会转”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
之后老师会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风车放在别的地方,比如Waitai 空,怎么转?这时候孩子就会打开思路,自己想办法收集信息,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要造风车,当孩子说“我完成了”的时候,老师会让他们再复习一遍那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醒他们再查一遍,看看哪个环节可以再调整优化 。
在这个循环中,孩子会习惯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答案 。最重要的是,这种能力完全可以转移到其他领域 。
孩子的色彩涂鸦T老师说,创意来自经验的积累 。当一个人的很多经历叠加在一起,就有可能在遇到新问题时总结出解决方案,这就是创造;而如果这种创造是前所未有的,它就成了创新 。
以涂鸦为例 。孩子无意识地画出来,但如果大人给他讲一个主题,用绘本故事引导,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表达故事 。此时他虽然还在涂鸦,但画的时候是有内容的,和之前无意识的涂鸦有了质的区别 。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思维跳跃误认为想象力丰富,进而进一步推断出“孩子有创造力”的结论 。
T老师说,孩子的思维确实比成人活跃,但这并不天然等于旺盛的创造力 。4岁的孩子会说风干的莲蓬头长得像长颈鹿,只是因为他的“数据库”里东西不多 。如果他敢于尝试,不怕犯错,一跳就跳得很远 。成年人需要做的是不断丰富孩子的资料库,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否则“只会有大象和长颈鹿跳来跳去”,久而久之就会陷入瓶颈 。
但同时也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当一个很小的孩子说长颈鹿的时候,不要否定他,而是认同他,让他敢于说话,敢于表达 。但是鉴定也需要筛选 。用T老师的金句来说,就是“如果一切都很伟大,最后一点都不会伟大” 。
对于成年人或者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要引导他们跳跃式的思考,找一些有逻辑但是有点远的东西——在淋浴喷头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找一些像挖掘机、路灯、机场的冷风口之类的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