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风格形成的背后 王家卫作品


王家卫作品(王家卫风格形成的背后)
2016年左右的时候我关注到王家卫,之后他的所有电影都看了,很着迷 。
他电影中那种浪漫迷人又神秘的情绪,种种暧昧与情绪累积成想像,角色的独白让我们觉得这世界好像就剩下他一人又让每个人很有共鸣 。其中充斥着伤痕与美丽,追寻与失落,城市记忆,时代记忆,个人记忆,其丰富与美丽可以让每个人各取所需 。
我一直喜欢有个人风格、有自己特质而且追求美感诗意的人 。比如还有杨丽萍,她也是独创的自己舞蹈风格,做人也非常有个人主张 。
“他可以把震撼的影像和隐喻和浪漫绝美的场景糅合在一起,意义难明的时候再加一些如梦似幻的对白或独白,还有迷人的音乐 。我不知道现在是该嫉妒他还是喜欢他了 。”这是李安对他的评价 。这两天在看他的采访纪录片,了解他背后的风格的形成真是一件很滋养的事 。
16年刚看他的电影那段时间,白天上班不能看,我也会听他电影里的音乐,简直太有审美品味了,太符合我的口味 。后来他说这主要归功于他妈妈,妈妈的音乐品味很好 。包括他对电影的喜欢也是因为从5岁时移民到香港,下了学,妈妈就接他去吃个饭就去看一场电影每天,这样每天的熏陶,再加上妈妈的基因,难怪他这么有艺术品味了 。看了很多名人传记,都是从很小就开始接触自己的热爱,后来功成名就 。从小就确信自己的热爱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
有一些明星后来不愿意和他再合作,因为拍摄期太长,因为没有剧本,他都是随想随拍的 。但我想这才是有感情地拍而不是制式的死板的,这才是让他有自己的风格的一大原因之一啊!还有他会看演员自己对戏的理解和演员自己身上的特质,让其自由发挥,而不是完全听导演对戏的安排和理解 。这样才能让演员也最大的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质和风格出来,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剧都是千篇一面的烂俗,被美颜包裹后,面无味道的苍白 。

有的因为他捉摸不定的性格让演员们吃尽了苦头 。梁朝伟就因拍《阿飞正传》时,一个吃梨的镜头拍了27遍而开始怀疑自己,还哭了好几天 。但也因这部电影他说他才学会了真正地演戏,对他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启发 。张曼玉也在拍完《旺角卡门》后说学会了演戏,没想到内心世界有这么多可挖掘的东西 。她在一个《阮玲玉》得影后领奖时,言辞真切地吐露了心声:“王家卫导演是我的挖掘导师,他的出现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 王菲也在《2046》里表现了自己古灵精怪的特质被他抓取得换个人演同样的戏份就是出不来这种味道 。这样的成功,我觉得是王家卫跟演员之间的一种相互成就 。

刚进入公司当编剧时,他也是爱拖稿,但那个时候的香港,都是崇尚快餐文化的,一天写出剧本,一个月就拍一部剧,而他写一个剧本写了一年多,当他把剧本交到公司的时候,上司说我们都把续集拍完了,就这样被辞退了 。
这种格格不入,也是他建立自己风格的一个必然吧 。再加上自小生活在上海,上海人的那种对精致、追求完美的性格也是烙印在他身上的,从小那么追求精致的人怎么忍受得了那种粗制滥造呢 。后来被第一个公司辞退后,又换了一个公司,也是快餐式的拍摄,长此以往他也忍受不了,骨子里就不是这种人 。他向往儿时看的那种电影,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是经过雕琢的 。
后来他就决定自己来做导演,自己掌控自己的作品 。看了很多人物传记后,不得不说,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受不了世俗的普遍的框架而自己独立出去做出自己的风格的 。

他导的《阿飞正传》是第一个在香港金像奖上荣获最佳男主演、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三个很重要的奖 。但票房不理想,那时的人们都说他拍得太艺术,不赚钱,这样的导演以后会没有人用的,也让他压力倍增 。那个时期商业片盛行,王晶、吴宇森、周星驰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王家卫的文艺片确实很难立足 。在此片赔钱后,他在刘镇伟的帮助下又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 。

接下来就是拍《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拍《东邪西毒》时由于王家卫的拖沓的毛病又犯了,导致三个月就用完了投资,戏只开个了头 。在刘镇伟的帮助下,他们就商量先拍《东成西就》这部快餐式的喜剧,后来票房还不错,就用这个钱投入到《东邪西毒》中 。也让公司得以继续发展 。后来拍了《重庆森林》票房也不错,这个也是短期就拍出来的,可见他不是不可以快速,内在的积累够厚够广,只是他对精致及完美的追求让他一再拖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