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自我供电” 董明珠照片( 二 )


小家电布局太晚 , 被美的抢先 。手机、芯片和汽车的战略方向虽好 , 但与格力自身业务关联不大 , 步子太大显得有些不实事求是 。这些转型的背后都能体现出董明珠雷厉风行的性格 , 个人色彩浓郁 。
任何正确的选择 , 都有可能随着时代与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打江山需要绝对的统治力 , 而到了守江山阶段 , 则需要集思广益 , 通过他人的想法查缺补漏 。在格力成长时期 , 没有董明珠的雷利风行或者说是“执拗”的性格 , 格力或许很难突破“红帽子”的枷锁走向巅峰 。然而成功之后 , 董明珠的“执拗”似乎反而成为了格力的枷锁 。
当一个企业成功后 , 企业的价值还长期建立在一个人的影响力之上 , 这或许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 特别是一个以产品实力说话的传统制造业 。格力长期没有二把手 , 不能说没有董明珠性格太强势的影响 。
在多次转型失败后 , 董明珠和格力或许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要想多元化发展 , 最先需要改变的是自己 。股权(人才)激励的推出 , 会是格力的新开始吗?
巅峰不再 , 大目标也能被当成小任务 , 格力的前景何在?在格力发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的第二天 , 格力电器股价下跌4.79% 。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是好事 , 海尔、美的、华帝也有类似的激励措施 , 格力的“老搭档”小米上市以来已经发布了11次股权奖励 。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 , 是双赢 。
格力的股权激励早在2019年高瓴资本入局的时候就提上了日程 , 外界之所以对格力的股权激励不看好 , 普遍理由是考核标准低 , 激励性有限 。
根据计划 , 格力2021年和2022年的净利润需要同比2020年分别增长10%和20% 。外界以为拿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做对比项有点过于轻松 , 然而事实却是 , 这个目标定得并不低 。
格力2018年-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263.8亿、248.3亿、222.8亿元 , 2022年同比2020年增长20%为267.36亿 , 差不多刚好是2018年的净利润水平 。也就是说 , 在格力的规划中 , 要用两年时间内恢复到2018年的巅峰水平 , 这对于当下的格力来说并不容易 。
据财报显示 , 2020年美的空调营收1212亿元 , 格力空调营收1178亿元 , 空调业务收入占据总营收的70.08% 。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 , 2021年美的空调线上和线下的市占率已经超过了格力 。
格力的空调市场在被逐渐压缩 , 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也在进一步的压缩格力的利润空间 , 对于格力而言 , 要想止住颓势反而高速增长并不容易 。激励计划公布后股价下跌 , 与其说是股民对激励标准太低的怀疑 , 不如说是对格力营收单一且空调下行前景的担忧 。
董明珠曾经说过:“不是市值高就这证明企业很好 , 很多时候市值是在炒的 , 有人为因素导致股价波动” 。这句话放在格力身上也同样适用 。
格力的成功顺应了时代 , 当时股市投资偏向于核心资产 , 格力凭借家电消费升级以及房地产巅峰的福利 , 一举成为龙头企业备受股民青睐 。当时投资界甚至有句话叫做“不知道买啥就买行业龙头 , 稳赚不赔” 。
如今核心资产的优势不再 , 赛道投资才是新宠儿 , 众多龙头企业的股价逐渐趋向价值 , 股价下跌属于正常现象 , 尤其是前景比较迷茫的企业 。
对于家电企业而言 , 家电IoT是行业性正确 , 当前的挑战是如何促进多元化业务之间进行协同 , 完成IoT布局 。但对于格力电器而言 , 最大的难题不是多元化业务协同 , 而是如何开展多元化 。
错过了最佳扩张时机的格力 , 细分市场格局已经初定 , 其他业务很难打开市场 。空调业务在格力的比重过高 , 犹如董明珠之于格力 , 扮演着浓烈的色彩 , 很难改变 。
近日在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峰会上 , 董明珠透漏了格力的新计划 。在格外强调格力的研发能力和人才资源后 , 董明珠表示格力正在研究一种把光能、储能和空调结合起来通过空调发电的技术 , 该技术最终将保证一个家庭完全自我供电 , 若得到全球应用 , 全球温度可下降半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