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景德镇平起平坐的瑶里古镇 江西瑶里!


江西瑶里!(曾与景德镇平起平坐的瑶里古镇)
江西景德镇素以“瓷都”著称,代表了古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说起景德镇的陶瓷,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这里不仅是制瓷原料高岭土的原产地,还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传说,如今成为一处探寻古迹,度假休闲的旅游胜地,这就是位于浮梁县的瑶里古镇 。

瑶里,古名“窑里”,因景德镇制瓷烧窑而得名,是陶瓷手工业的源头之一 。早在唐代这里就有关于生产陶瓷的记载 。瑶里位于景德镇东北端,周围分布着黄山、庐山、西递宏村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 。

瑶里不仅有悠久的制瓷历史,还是一处红色遗迹 。当年新四军经常在这里活动,1937-1938年间,陈毅同志曾来到瑶里,指导新四军的改编工作,史称“瑶里改编” 。陈毅同志住过的地方现在建立了展览馆,馆内展示着瑶里改编的背景、过程以及陈毅同志的介绍,是一处接受先辈革命思想熏陶,开展革命传统学习的红色教育基地 。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末年,是中国制瓷业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瑶里镇高岭村发现的高岭土 极大地改进了制瓷工艺 。高岭土的使用促成“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景德镇制瓷业实现了由低火度软度瓷向高火度硬度瓷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制瓷历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成就了景德镇世界瓷都的地位 。作为高岭土的重要产地,瑶里镇优质的矿物原料,充足的水和燃料资源,具备了发展制瓷业的优越条件 。

瑶里镇高岭村是高岭土的源头产地,高岭土因此地而得名 。关于高岭土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高岭村有一户姓高的人家,夫妇二人租种地主的几分田地,还要上山开垦种些杂粮 。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交完地租已经所剩无几,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高家夫妇为人善良,虽然很穷却乐于帮助别人 。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给更困难的人送去,乡里乡亲都夸他们是好人 。

一年冬天大雪纷飞 。高老汉早上起来打开门,发现屋檐下躺着一个白发老人,衣服破旧,几乎冻僵了 。他走上前去一探,还有一口气,于是急忙叫老伴一起将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盖好被,还把自己身上的破棉袄脱下来盖上去,自己披件簔衣在旁守候 。

热腾腾的姜汤端上来,高老汉扶起白发老人躺在自己怀里,高大娘一匙一匙地把姜汤喂进老人嘴里,老人终于醒过来了 。老人睁开眼睛看看他俩,说不出话,只能用手指嘴巴,高家夫妇心想,老人是要吃东西了,这时候还不能吃不好消化的玉米、红薯之类,最好用大米煮粥 。可是家里没有米,拿什么熬粥呢?高老汉看到老人饥饿痛苦的样子,心中实在不忍,就把妻子一拉,走进厨房,悄悄地说到地主家去借一升的高利大米 。

借到米以后,高大娘煮好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喂给他 。吃过一碗粥后,老人精神好多了 。下床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说:“果然名不虚传,你们夫妇俩确实是好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说完掏出一颗洁白晶莹的小石子,递给高老汉说:“我无以回报,这里有颗小石子,你把它种到山里去,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再去挖 。“说完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人影 。高氏夫妇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按照老人的嘱咐,夫妇俩冒着严寒到山中挖了一个深坑,将小石子种了下去 。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他俩来到种石子的地方,挥动锄头一挖,只见原本是黑黄色的泥土,居然变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 。用手捧起来一捏,软乎乎得就像糯米粉一样,捧到鼻子尖闻闻,竟是香喷喷的,捏一点放进嘴里尝尝,又是甜滋滋的,跟真的糯米粉一模一样 。高家夫妇双双跪在地上叩谢神灵 。他俩想到村里穷苦人家正在受苦挨饿,一家有不算有,只要大家都有,才能过好日子 。于是他们兴冲冲地跑回村去,把穷苦人都叫了来,挑起大筐、小桶来到山上,大伙动手,锄呀、挖呀、装呀、挑呀,挖去一层,立刻又长出一层,将“糯米粉”各自挑回家去,有时做汤团,有时做糍粑,终于高高兴兴吃了几顿饱饭 。

这件事很快被地主知道了,来到山顶一看,眼红了,嘴也馋了 。于是找来一帮家丁围住了山顶,把穷人们赶下山去,说这是他家祖传的宝山,谁要再来挖糯米粉,就要送官府 。地主叫人挖了一大筐,抬回家去做汤团 。汤圆刚进肚,就双手捧住肚子倒在地上打起滚来,家里人走过来一看,碗里的汤圆全变成了石头,地主肚子里的汤圆也变成了石头,痛得他呼天叫地,闹到天亮便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