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字 古代汉语论文( 四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弟子们对孔子同样充满了崇敬和热爱之情 。在人物的对话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如“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日:‘吾以汝为死矣’!日:‘子在,回何敢死?’厂(’《先进》)“子在,回何敢死”一句话,传尽了他们笃诚如父子的师生之谊 。
《论语》中的人物在叙述自己的理想时,也常常用抒情的语言,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先进》篇里,.“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当孔子问及弟子曾晰的志向时,曾晰没有直接回答孔李的问题,而描绘了一场生气盅然的生活图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鱼子六、七人,洛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全就是后代研究者常常津津乐道的“沂水春风”、“曾点气象” 。曾点在这里把自己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坦然怡适的心态,·溶化于动人的生活画面中,抒发了自己有志于在无事无为中做出有事有为的政绩来的志向,以景抒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诗意翩翩 。
《论语》采用如此抒情性极强的语言,有时是主观抒情,有时是客观抒情,故使它的人物形象格外丰满,使作品有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
五、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
《论语》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相当广泛的,可以说,现在我们所有的修辞手法在《论语》中差不多都用了 。象比喻,对比、衬托、借代、比拟、夸张、引用、双关、反复、对偶、摹状等等,在《论语》中都可找到相应的例子来说明 。限于篇幅,在此只想任取其中的四种来加以具体分析 。
比喻 。这一修辞手法在《论语》中用得很多,全书共有5 。多处 。章学诚说《论语))’’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易教下))) 。通过比喻,抽象的哲理、无形的意念都变成触手可得的形象,且语义也显得含蓄委婉 。由于《论语》中的比喻是“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云于貌,或拟于声,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篇})),所以运用得非常自如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表面赞扬耐寒的树木,实际上是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形象鲜明,意境高远,信手拈来,不着痕迹 。同时,《论语》中的比喻又是多样化的,有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诸种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兄,小车无寿几,其何以行之哉 。”此即明喻 。旨说明为人要讲信誉的重要性 。用大车无车兄.小车无机而寸步难行来比喻,说服力极强 。表隐喻的,“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 。”其中就隐含着上行下效的道理 。借喻相对来说还要用得多些,又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借感慨时光流逝,来勉励自强不息 。“只是点染咏叹,不多着言语,……而道理自存 。”(方存之《论语评点》) 。又“譬如为山,未成一赘,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赘,往,吾往也 。”借“止”和“往”,说明了“吾止也”与“吾往也”的道理,从而得出结论:无论做什么事情,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取决于当事人自己,这些比喻,着实用得贴切、自然、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说话者的理论 。这样一来,说话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没有板着脸孔说教之疑,这不能不说是语言艺术的功劳 。
再是对比 。对比也是《论语》中用得很多的一种修辞手法 。且对比也多种多样 。从时间上看,有古今社会的人事时比;从具体事情上看,则有“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道德行为观念的种种对比 。如“古之民有之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决;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通过对古今狂人、矜持人和愚人各加以对比,从而对“古人”的三种美德加以了肯定,则对“今人”的丑恶行为进行了否定 。
真是“剖析分明”(李赞《四书详》) 。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通过对在君子和小人手下工作的难易、取悦的不同方式及用人的不同标准进行了对比,使得君子那种宽以待人、刚正廉洁和用人各尽其能的高尚行为跃然纸上;小人那种吹毛求疵、一味追求阿谀奉迎和用人求全责备的不义行为暴露无遗 。真是“曲尽君子、小人性情” 。(李蛰《四书详)))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之类,则都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君子”与“小人”的道德行为进行的对比,遂使作者的主张昭然可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