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这场新品失败的锅甩给了市场调研 。但我觉得,失败的原因不在此,而是市场调研后可口可乐采取的市场策略,停掉老品卖新品,这种孤注一掷的行为,在已经有了众多消费者拥护的产品上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
幸运的是,老可乐的下架对消费者影响很大,迫于舆论压力,新老品共存销售 。如果消费者对你产品的感知不痛不痒,又怎会关心产品背后企业的生存状况呢?隔靴搔痒在激烈的商战中无法立足 。
判断一个产品的好坏,绝不是看短期销量,而是要看有多少人能记住这个产品,新消费就是一个负面案例 。
很多人说现在的竞争很激烈,消费需求都被满足了,可是每一段时间就会有几个弄潮儿出现,啪啪的打行业大佬的脸,原来xxxx也可以这样做 。新消费就是一个正面案例 。品类升级的需求洞察,需要市场调研来支撑 。市场调研的 ***,各大公司和百度上有很多框架,照着框架填内容,可以得到逻辑很清晰,内容很完整的访谈大纲 。
总结调研记录,发现共性问题,理解痛点需求,组织研发生产,制定营销策略,这一切看似合理的流程,可最终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不同企业在“理解痛点需求”这一步就产生了不同的方向,导致后续所有动作也都不一样 。(有人看我的插图,觉得我画画水平很一般,有人就会觉得很抽样,颇有艺术家的潜质)
在品类升级下,理解消费者需求,并不是难事,每个人都有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唯一的差别就是看表象的方向和深度的不同,一纵一横,尽显个人天赋和底蕴,这一点任何人都教不了 。表象看的浅一点,依然可以生产出让消费者买单的商品,但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就很小,产品竞争力也就很弱 。表象看的深一点,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就很大,产品的竞争力也就更强 。
从0-1的品类创造:《乔布斯传》提到过一个事情:乔布斯从来不做用户调研 。他说如果亨利·福特在发明汽车之前去做市场调研,他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消费者希望得到一辆更快的马车 。
很多人讨论这件事的时候,都说乔布斯错了,因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不是一辆更快的马车,而是更快的方式 。
1886年之一辆汽车生产,至今136年,汽车的速度确实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精致,但也只是形态和配件上的变化,而不是马车到汽车这种形式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
如果消费者真的是这种思维思考问题,请问:相对于汽车,更快的方式是什么?你肯定会说是高铁?飞机?假如,没有高铁,没有飞机,汽车的速度是现在最快的,同样的问题再问一遍:相对于汽车,更快的方式是什么?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回答不出来的,因为这个答案在他脑子里压根就没有概念,更好的回答是“更快的汽车”,能说出这个答案的也寥寥无几 。
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你问普罗大众“比马车更快的方式是什么”,更好的回答必然是“更快的马车”,因为消费者只知道他想要“更快的马车”,不知道什么是“更快的马车” 。
乔布斯就创新问题发表过态度,他说,“创新就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 。有创意的人总能看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整合成新的东西 。这就是创新”而后面这句话也同样重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清楚的 。
而用正确的标准来判断大众是否也想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要擅长做的 。这才是公司花钱请我们做的工作 。这与流行文化无关,与愚弄大众也无关 。”
品类创造,你无须问消费者是否需要这个产品,你问他“你需不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他心里肯定是想要的 。但是,在“想要”和“能要”之间,需要一个乔布斯所说的正确标准来判断:
能否取代旧品或为消费者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善;是否易于消费者理解,操作是否简单;价格能否被消费者承受 。三个标准缺一不可,否则你的创新就没有任何商业价值 。
同样,品类升级,也需要满足这三个标准 。
大多数人会认为是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其实发明汽车的是卡尔本茨,但亨利福特是让普通人都能开上汽车的那个人,这个误解其实是对亨利福特的赞美 。
1908年,福特T型车正式上市,那个时代汽车价格高达4000美元,福特的T型车仅仅850美元,当时美国民众的工资一年也就800美元左右,T型车的出现,让普通民众圆了可以开上车的梦想,上市就遭到了疯抢 。
T型车的订单爆了,可工厂的产能供不上 。福特受一篇肉类包装生产线报告的启发,一项革命性的生产技术—生产线就诞生了,每一位工人固定在一个位置,负责一件工作,能使一项工序转到另一项工序 。
推荐阅读
- 如何鉴别佳能单反相机的真伪 佳能镜头真假鉴别
- 单身公害蔡依林 单身公害
- 小满暖心说说语句
- 眼镜腿一高一低伤眼吗眼镜腿一高一低会不会伤眼
- 手游吃鸡怎么侧身瞄准 手游吃鸡怎么侧身瞄准开镜
- 眼镜是凹透镜还是凸透镜眼镜镜片是凹透镜还是凸透镜
- 眼镜戴久了鼻梁会塌吗眼镜戴久了鼻梁会不会塌
- 如何快速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 如何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
- 配个300度眼镜多少钱 眼镜多少钱一副
- 看“阿拉蕾”分析长期戴眼镜的坏处 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