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解释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01 什么是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本指古人对西周、春秋时期史书的一般称呼 。而“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 。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 *** 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 。
简言之,就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相传是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记述历史时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即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 。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并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 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这种作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
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 *** ,倒不如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 。
这种写作 *** 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 。
孔子编纂《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 。
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公羊传》认为孔子有其明确的原则,即: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孔子的这种“春秋笔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
孔子并非史官却作一部史书流传后世,确实是有着“微言大义”的心思,他的目的是借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甚至许多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
孔子的忘年交史学家左丘明发微探幽,更先对这种“微言大义”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意思是:《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其实春秋笔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着孔老人家的创新,很多史料得以传承,不少文学作品也变得有滋有味 。
在汉代今古文经之争中,今文经学尤其推崇“微言隐义”和“微言文” 。
特别是现今随着古代青铜器物和简牍文书的大量出土(现)和深入研究,“微言隐义”、“微言文”更显突出 。对此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松儒在《清华简[治政之道][治邦之道]中的“隐秘文字”及其作用》一文中,称之为“隐秘文字” 。并进一步阐释为- —
“古书中的‘隐秘文字’是指竹简上显现出的,除文本内容以外的其它文字信息,如反印文、刮削未净遗留下的字迹,以及简首或简尾端书写的,看似与正文无关的文字等,这些文字绝大多数不易识别,常常未被古文字研究者发现 。但它作为书手书写活动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视的 。尤其这些‘隐秘文字’常常能揭示出除文本内容之外更丰富的信息 。”
与其不同的是,上文是指文字字迹本身,而我这里是指文本文意之外的隐喻隐义 。即微言文或微言隐义 。
汉字可以分为三个形态,也是三个发展阶段 。分别是“微言文”、“文言文”、“白话文” 。
微言文最显著的特征是一字一词多义,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范围均有不同的意义 。既包括生前政治政事执政道德教化意义,也包括逝后宗教谶纬占卜隐含意义;
既包括军事意义,也包括天文星宿意义,甚至包括正反互逆的双重意义,因而产生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阐释,从而形成岐义 。
故而需要专门作《传》去解释《经》(原文原字原词)之原文 。甚至解《经》之《传》比《经》还要复杂、费力、冗长 。譬如《周易》之《易传》比《易经》长得多,而且后人仍然不断地进行“解经”,更使后人能够较为容易地读懂《周易》 。
春秋笔法的实质就是文约辞微,隐义藏用,文笔简练,言词含蓄,寓意深刻 。常包含褒意和贬义于一词一字之中,有的明褒而暗贬,有的明贬暗褒,有的有褒有贬,褒贬互用 。
即用最简洁的、表面上很平淡的、不带个人好恶的、不带个人感 *** 彩的文字,寥寥几笔,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评价和结论;然而其讳深之意绵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