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解释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二 )


正如《易.系辞下》所言:“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正义》云:“其旨远,近道此事,远明彼事,是其旨意深远 。其辞文者,不直言所论之事,乃以义理明之,是其辞文饰也 。”
孟子解说:“春秋笔法”:“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或如《三字经》所言:“寓褒贬,别善恶”等微言大义 。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解释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解释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孔子 画像
其出处为《史记.儒林列传》云:“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以辞微而指(旨)博,后世学者多录焉 。”
《史记·孔子世家》亦说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
《汉书.艺文志》云:“昔仲尼没而微言绝 。”李奇曰:「隐微不显之言也 。」师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 。」
据说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 。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 。
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后世对此有褒有贬 。)
子夏,孔子弟子 。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 。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 。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 。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
例句用法: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其实各有深层含义 。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问关于周武王讨伐商纣之事:“臣弑其君可乎?”指武王是以臣子身份起兵推翻杀死了纣王 。孟子回答:损害仁义之人,只不过是个“一夫”(即无道寡助的匹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我只知道诛除了一个叫纣的有罪之人,却没有听说过这是以下犯上的弑君 。)
又如,《春秋.庄公十年》云:“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荆即楚国 。
《春秋》不直说“楚”,以显现出鄙夷之情 。“楚”是南蛮之国,孔子视为夷狄 。“莘即今山东西部莘县,属蔡国,蔡是华夏国家 。“献舞”是蔡侯的名字 。”
《春秋公羊传》在说到这件事时,说:“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 。”----那意思就是说,堂堂的中国华夏民族,文明先进,却被看来落后的夷狄少数民族楚国打败俘虏,那是多么丢人的事啊!
02 古代春秋笔法的历史背景
古人作史时,尤其是孔子编写《春秋》时,如《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 。对各国事件寄予了很深的意义,旨在尊承周朝的礼乐制度,阐发仁德礼治的大道,往往还参杂一些个人情感,在记事过程中,寓褒贬于字里行间 。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 。尤其是私史或个人谥号、诔碑、墓志铭等更是如此 。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之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
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 。
由于古代西汉以前没有纸质文书(即使有少量用纸,仍未遍行),都是用铜刀凿锥锯锛等工具将文字刻在竹简上,又有所谓“春秋笔法”的限制,所以文字非常简略 。
如整部《春秋》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前481年),计242年各诸侯国的历史,所用文字才一万八千多字,平均每年不到80个字,每月不到7个字 。
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 。
《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 。然而由于《春秋》叙事过简,亦被后人讥为“断烂朝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