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的民间习俗及注意事项

“立秋”到了 , 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 , 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 , 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节气的民间习俗及注意事项 ,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立秋的民间习俗
“立秋”是夏秋之分的重要时刻 , 是收获季节 。主要有以下习俗活动:
戴楸叶
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由来已久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形容立秋这天汴京人戴楸叶的情形说:“立秋日 , 满街卖楸叶 , 妇女儿童辈 , 皆剪成花样戴之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也说:“立秋日 , 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 。”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说:“立秋日 , 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 , 以梧桐树植于殿下 , 俟交立秋时 , 太史官穿秉奏日:‘秋来 。’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 , 以寓报秋意 。都城内外 , 侵晨满街叫卖楸叶 , 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 , 剪如花样、插于鬓边 , 以应时序 。”可见南宋在立秋这天戴楸叶的情景 , 与北宋相同 。
楸是大戟科落叶乔木 , 最高可达三丈 , 干茎直耸可爱 , 叶大 , 呈圆形或广卵形 , 叶嫩时为红色 , 叶老后只有叶柄是红的 。据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说 , 唐朝时立秋这天 , 长安城里开始售卖楸叶 , 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 , 可见这个风俗的古老 。
这个风俗的古老 。
近代 , 各地也有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 。河南郑县男女立秋日都戴楸叶 。山东地区这天必有一两片楸叶凋落 , 表示秋天到了 。胶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妇女儿童采集来楸叶或桐叶 , 剪成各种花样 , 或插于鬓角 , 或佩于胸前 。

贴秋膘
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华北地区 。这一天 , 普通百姓家家吃炖肉 , 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 , 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 。这种习俗的来历普遍说法是 , 由于以前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比较低 , 经过夏季辛苦劳作 , 为了弥补劳动者身体的亏损 , 到了立秋节气就要杀猪宰羊 , 做些营养丰富的菜肴 , 给那些壮劳力补补身子 , 也就是所谓的“贴秋膘” 。后来 , 随着部分乡下人进城 , 这个习俗被他们带到了城里 , 渐渐地 , 城里也流行起“贴秋膘” 。
摸秋
安徽太湖、潜山、宿松西南部和江苏北部地区 , 在“立秋”之夜 , 人们结伴去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 , 俗称“摸秋” 。丢了“秋”的人家 , 无论丢多少 , 也不计较 。这个风俗源于元代故事 。在元末 , 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 , 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 , 他们饱受元军的兵燹之苦 , 对兵扰深恶痛绝 。这支队伍纪律严明 , 所到之处 , 秋毫不犯 。一天 , 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 , 深夜不便打扰百姓 , 便旷野露天宿营 。少数士兵饥饿难忍 , 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 。此事被主帅发觉 , 天明准备将他们按军法治罪 。村民得知后 , 纷纷向主帅求情 , 设法开脱士兵的过错 , 有一位老人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 。”那几个士兵因此获免无罪 。那天正好是立秋节 , 从此便留下了“摸秋”的习俗 。
咬秋
“咬秋”寓意炎炎盛夏难耐 , 忽逢立秋 , 将其咬住不放 。北京的习俗是立秋那天早上吃甜瓜 , 晚上吃西瓜;江苏各地立秋时刻吃西瓜“咬秋” , 认为可不生秋痱子 。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 , 立秋日吃西瓜、喝烧酒 , 认为可免疟疾 。天津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 , 据说可免腹泻 。清代张焘的《津门杂记》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 , 日咬秋 , 可免腹泻 。”清代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 , 到立秋当天吃下 , 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
咬秋这个习俗到上海变成了向亲友邻舍相瓦馈赠西瓜 。平日吃的都是自种的瓜 , 这天须吃亲友送来的瓜 , 除调换口味外 , 主要是通过互相品尝 , 发现良种 , 交流改进栽种技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