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视频( 四 )


(四)、录像 *** ,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 *** ,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播放录像,导游解说,游客提问 。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
(五)、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 *** :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 *** ,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五、说板书设计 。
板书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
;
4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解析1.课文简说 。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 。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 。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 。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
2.词句解析 。
(1)对句子的理解 。
①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 。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