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的由来及农事活动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节气的由来及农事活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夏至节气的来历
【夏至节气的由来及农事活动】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节令交夏至,“夏”是季节,“至”是到来,就是说最炎热的夏季来到了 。
夏至这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直射北回归线 。这是北一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所以夏至日又称日长至 。
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一尺四寸二分,相当于今天的0.365米,也就是一年中杆影最短的一天 。夜晚观测北斗七星斗栖正指向午的方向,午在正南,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五月,也叫午月、仲夏 。
十二消息卦为姤卦,卦象“姤”表示地下已有阴气产生,“夏至一阴生”,从这天起阳光照射的时间就要一天比一天短了 。

夏至分三候 。“初候鹿角解”,这时间鹿角上的粗糙表皮蜕去了 。“二候蜩始鸣”,蜩又叫做蝉,俗称知了 。这个阶段,蝉躲在树荫里在“知知”的鸣叫了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中草药,这时期开始出苗了,因此时夏季刚好过了一半,因而叫半夏 。另一种叫夏至草,亦称灯笼裸的中草药此时却可以采株入药了 。而夏枯草现在长势正旺,要等到二十多天后才可以采用入药 。
夏至时节,天气湿热,农作物生长旺盛,这时的农活主要是田间管理 。首先是及时灌溉施肥,为迅速生长的作物补充水分和养分,其次要抓紧时间中耕除草,以免野草与农作物争水、争肥,农谚说“夏至棉川快锄草,不锄就如毒蛇咬”“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还是许多庄稼需要定苗的时候,大田中还有许多害虫,可以在中耕锄草、定苗的同时防治害虫 。此时的各种秋果树都需要认真地护果防虫,提高果品质量 。
盛夏到来多雷阵雨 。这种雨来得快,去得快,范围未必很广,但雨量一般较大,降雨时还往往伴着大风,雷电交加,每年都有因雷击而造成的人、畜伤害,有的雷电还会引起火灾 。因此,夏季防雷、防暴雨要和防汛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 。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至阴雨连绵的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 。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
每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就入伏了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个伏是隐藏起来,避开着气的意思 。头伏、中伏、末伏,每伏十天 。夏季入伏后我国北方河流卜游高山冰雪融化,使河水上涨,形成伏汛,与春天桃花汛和秋汛并称为三汛,因此,这时还是防止水患的重要时刻 。
夏至还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在周代时“夏至节”已有祭神仪式 。《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抵 。皆用乐章,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至清代,夏至大祀方泽仍为国之大典 。是日,民间吃夏至面,有的地方已开始使用新麦面蒸制饼馍食用,有的地区还在这天吃伏茶,并祭田公田婆拜秧田等 。
夏至节气农事活动
一、经济作物农事管理

1、水稻
早稻需要看苗施肥,对于拔节期已经出现叶色褪绿的早稻田,后期适量追施氮肥可以提高结实率,促进粒大饱满,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是追肥的时期、用量要恰当,如果过晚过多,会导致贪青晚熟或稻瘟病加重 。
2、棉花
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枝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