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一下课就围住老师问问题的,都是学霸吗?( 二 )


类似的,只要我在班里的一切学习活动中都表现的很积极,我就理应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
这显然不大对劲,这里面还是缺了一些关键的步骤 。现在我们不妨回溯到概念本身,如果下课就去提问一类的行为叫做“行为积极”,如果真正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知识叫做“认知积极”,那么:
行为积极,和认知积极,是一回事吗?效果一样吗?
我们在开头说的那个“发现式学习”,等于由老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一种“行为积极”的机会,我都自主探索了我还不积极吗?可是这招为什么不行呢?
把开头的例子换个场景可能更容易理解一点,比如你让学生学编程,你就扔给他一台电脑,打开一个编程软件,你自己琢磨去吧 。

中小学|一下课就围住老师问问题的,都是学霸吗?
文章图片

这个学生可能一开始觉得很好玩,然后真的摸索出了一些简单的语句,甚至能编几个小程序了,但是,仅此而已,没有老师,他的探索也就差不多到这里了,他没有办法深入学习,这里就是“行为积极”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了 。
这就有点像我们说“00后”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所以好像他们天然就更懂数字技术 。其实真未必 。他们可能只是操作熟练,但只要没有经过专门学习,那种玩的溜都是肤浅的应用,你并不能说他们真的懂了计算机是怎么回事 。
学习终究是需要方向上的引导,老师的作用是帮你实现“认知积极”,是让你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爽感,而不仅仅停留在“行为积极”这个层面 。
可是实现“认知积极”这件事并不容易做到 。
比如很多老师用心良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各种声光电设计,这可能拿个教学设计奖问题不大,但形式上的新颖和热闹相对容易判断,而到底有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刺激,有没有实现认知的积极才是问题的关键 。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学生只是默默的自己读了一本书,你看着外表上毫无波澜,他内心里可能已经惊涛骇浪了,那这个时候,他也实现了认知的积极 。
所以认知的积极恰恰是脱离了外在形式的,教学上,调动起学生们的视觉听觉当然有点用,因为这会让他们印象更深刻,但这种好处很有限,老师也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折腾感官刺激上——通过理顺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在体系上一步步做到认知积极,这才是教学的根本 。
那问题来了,认知积极如何实现?

中小学|一下课就围住老师问问题的,都是学霸吗?
文章图片

还是先说结论:认知积极,靠对好奇心的控制来实现 。
每个人的好奇心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你抬个自行车轮子上讲台,给学生们讲物理,可能一帮男生觉得新奇有趣就冲上来了,但是他们可能是对这个轮子本身产生了好奇心,而不见得是get到了这个轮子背后的物理原理 。
相反的,那些安安静静坐在下面的女生,她们可能没有直接参与实验,可能没有亲手去摸那个轮子,但她们认真听了老师的讲解,当她们听到那个关键的知识点被揭开,她们的好奇心同样可以得到满足 。
如果只是比较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这反而是更有价值的好奇心 。
或者我们这样说,“行为积极”的那种好奇心,和“认知积极”的好奇心,根本就好奇的不是同一个东西 。

中小学|一下课就围住老师问问题的,都是学霸吗?

推荐阅读